就在中美会晤刚透出一丝缓和信号的节骨眼上,美军却在亚太悄悄点燃了一根“引线”。
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披露,美军印太司令部已悄悄下令,准备在南海进行一场“武力展示”的行动,初步计划动用“海马斯”火箭炮系统向黄岩岛附近发射远程导弹。
不过,连美媒都承认,这场行动可能“雷声大雨点小”——既无具体时间地点,也可能在最后一刻取消。
按照美方的说法,这次行动被视为向中国展示“威慑力”,但外界普遍认为,美方此举更多的是为了“捡回面子”。
72小时前,美军刚刚经历了一个“尴尬”时期。
就在特朗普访问亚洲期间,部署在南海的“尼米兹”号航母竟在30分钟内连续坠毁两架舰载机,这也让正在访问的特朗普脸上有点挂不住,慌忙对外解释称,“应该是燃油的问题”。
中方还提出,只要美国发出请求,中方就会施以人道主义援助,帮忙打捞。但是美方并未回应,反而是接连坠机的“尼尔兹号”航母打道回府了。
而就在这起事件发生几天后,印太司令就被曝光要搞这么一出,试图用导弹试射找回场子。
然而,这场秀肌肉的时机与方式,反而暴露了美军的战略焦虑。
更讽刺的是,美军这场“秀肌肉”还得借道盟友。
报道称,“海马斯”可能从菲律宾海岸发射,而菲律宾陆军刚在2025年10月成立首支战术弹道导弹营,装备的正是美制“海马斯”。
这套系统不仅能发射M26A2重型火箭弹,还可搭载射程300公里的陆军战术导弹,让菲军首次具备中近程精确打击能力。
与此同时,美军在菲部署的“堤丰”导弹系统虽被口头承诺撤离,直至2025年仍以小批量活跃。
尽管官方声称部署不超过4套,但其2000公里射程的战斧巡航导弹若靠前部署,足以覆盖南海关键航道与中国东南沿海。
但美军的“暗桩”早被中方导弹体系锁定。
今年9月中国已经在公开活动中展示了多款导弹,已形成覆盖“堤丰”的立体打击网:
长剑-20A空射巡航导弹:由轰-6K搭载,射程覆盖驻日、韩、菲全部美军基地;
长剑-1000超音速巡航导弹:首创“北斗+雷达+红外”三重制导,精度达0.5米级,专攻加固目标;
鹰击-18C:可从舰艇、潜艇多平台发射,配合无人机群实施饱和攻击等等。
相比之下,“堤丰”搭载的“战斧”仍停留在二代巡航导弹水平,面对中国“快、准、狠”的导弹雨,生存率堪忧。
更关键的是,解放军并非依赖单一武器,而是通过数据链将侦察、指挥、打击单元融合——美军的“堤丰”在发现即摧毁的体系面前,生存窗口可能仅有分钟级。
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在与日本防卫大臣高市早苗的会晤中,直接把“军事订单”摆上了台面。
特朗普高调赞赏日本增加国防开支、采购美国装备,看似强化同盟,实则是用日本钱包给美军亚太存在输血。
这种“盟友冲锋,美国坐镇”的模式,暴露了华盛顿的战略困境:既想遏制中国,又不愿亲自下场硬碰。
但中方早已戳穿这套把戏。
外交部直言警告:“邻国合作应助推地区和平,而非反向操作。”这句话直指美日同盟的致命伤——把日本变成东亚“火药桶”,最终可能引火烧身。
如今日本民众对卷入台海冲突的抵触情绪日益高涨,美国想靠“代理人之战”脱身,恐怕一厢情愿。
五角大楼曾幻想用“空海一体战”压制中国,但如今被中国以隐身无人机、神盾舰和导弹集群反向兑现。
当菲律宾导弹营与“堤丰”系统试图构建前沿威慑时,解放军隐身无人机群、055型驱逐舰与导弹体系早已构成的“猎杀网络”,能在美军发起首轮攻击前就瘫痪其指挥节点。
美军在南海的每一次挑衅,反而成了检验中国反介入能力的“免费测验”。
更让华盛顿头疼的是经济与军事的失衡。
2025年美军军费虽创新高,但扣除通胀后实际购买力下降,F-35坠机、航母老化问题频发。
反观中国,军工产业链高度自主,从高超音速导弹到太空侦察体系层层迭代。
此消彼长间,美军“武力展示”更像是一场明知会输却不得不跟的赌局。
从南海摔机到仓促秀肌肉,从拉拢日本到暗埋导弹,美国这一连串动作透着急躁与割裂。既要通过中美会晤稳定关系,又纵容军方搞“边缘试探”,这种“两面下注”反而让盟友心生疑虑。
而中国用导弹阵列与外交警告划出红线: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未来南海的局势变化,不在几枚“海马斯”的射程内,而在大国战略定力的较量中。
当美国忙着用“武力展示”掩饰颓势时,中国早已筑好防御圈。这场博弈终将证明:真正的威慑,从来不需要烟雾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