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竞恒
通讯员 焦萱
早高峰,两车追尾,造成道路拥堵。作为上班族的你,眼看“打卡”时间越来越近,焦虑不已,突然看到一架无人机飞抵现场。“无人机已拍照取证,请快速驶离!”交警声音从空中传来,拥堵很快疏通——这看似科幻的一幕,已成为武汉街头日常。
10月31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武汉交管部门获悉,全市已建成129个无人机巢,基本实现全域覆盖,覆盖率全国领先。这意味着,当你遭遇严重拥堵、遇到事故不知所措时,这些“空中交警”能快速抵达中心城区的各个角落,解决燃眉之急。
“武汉交通已进入‘空地一体’的立体化时代。”武汉交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全天候值守的“空中交警”,不再只是“会飞的摄像头”,而是集数据链路、算法模型和勤务机制革新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武汉在全国首创‘三维高精度地图+交管业务’双引擎架构,武汉交警与之结合,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无人机交通管理体系。”武汉市测绘研究院工程师段梦梦介绍,这套交警无人机飞控平台,采用低空空域时空信息网格数据,构建了一张空中导航地图,辅助无人机100%安全穿行。
在布局方面,武汉采用“固定式无人机机场+无人机临时停机坪”的混合模式。选址经过精心规划,定在靠近堵点、事故高发路段,确保指挥中心在接到事故报案后,能直接在平台上选取就近机库,快速飞行至事故现场,大大提升了响应效率。
对市民来说,这些“空中交警”带来的最直接好处是:处理事故更快了。数据显示,在事故应急处置场景里,无人机平均只需5.1分钟就能抵达现场,而传统地面救援力量平均需要14.3分钟,处置时间缩短66%。在武昌区,无人机劝离占道经营车辆的成功率高达80%;在偏远路段,它们能替代缺失的监控,实时回传现场画面;到了夜晚,借助红外热成像,它们依然能清晰识别车辆、行人,突破夜间低光、无路灯、浓雾等弱视觉环境的成像局限,全天候守护交通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空中交警”开创了资源循环利用的“武汉模式”。它们原本是武汉市测绘研究院的测绘设备,完成测绘任务后,“再就业”成为交警的空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