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洁
通讯员 王琼 田瑶林
10月30日上午,新疆泽普县人民医院的候诊区内,刚完成宫颈癌筛查取样的村民李芬(化名)坐在长椅上。
“一切正常。”仅等了两小时,她就收到了电子报告。看着手机上显示的阴性结果,她舒了一口气,“过去等报告要三四天,还要专程去取,现在当天就知道结果,太方便了。”
这份“方便”得益于武汉兰丁智能医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兰丁”)研发的人工智能诊断系统,正让宫颈癌筛查这件事变得又快又准。
“超人”机器人
一天能干500人的活
癌细胞筛查,好比在一盆黄豆中找出烂黄豆。传统的病理学方法是人工挑拣,即一颗颗挨个看。一个经验丰富的病理医生,一天最多看100张细胞玻片。
而且,这种依赖肉眼观察的主观判断,难以精准识别早期病变细胞的细微特征。
为解决此难题,兰丁创始人孙小蓉带领科研团队,把人工智能检测技术与云技术结合,将医学界几十年积累的宫颈癌人工诊断信息进行大数据建模并搭建AI云诊断平台——单日筛查量最高达5万例,相当于500位医生一天的工作量。
10月30日,在兰丁公司车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不同大小和功能的机器人正在繁忙操作。随着机械手的移动,细胞玻片被快速分类、读片、上传。5G+AI细胞病理云诊断平台大厅的大屏上,实时显示每组细胞的详细情况,包括细胞面积、轴长等数据,细胞的亮、暗点面积也都清晰可见。
机器人筛查的准确度如何?在此前举办的一场联合国医疗卫生产品采购论坛上,孙小蓉请来5名全球知名细胞病理专家,与机器人兰丁比赛。结果是,兰丁的诊断结果与5名专家诊断结果完全一致。“我看了一辈子肿瘤细胞,还没有机器人看得准。”一位美国老教授感叹。
戈壁滩接入云诊室
老百姓看诊更方便
李芬所在的新疆泽普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广人稀,路途遥远,看病难是常事,尤其是宫颈癌筛查这种需要专业设备和医生的检查。
兰丁创新事业部负责人郭静介绍,泽普县人民医院当时没有病理医生,老百姓如果在这里做筛查,标本会送到第三方机构检测,需要3天左右出结果,还要再跑一趟拿结果,或者去市级医院做筛查,“很多适龄妇女嫌麻烦,干脆就不查了。”
2023年7月,兰丁与泽普县人民医院共建人工智能细胞病理实验室。老百姓在这里取样后,医生只需将采集到的细胞图像传送到兰丁云平台,几分钟就能完成智能诊断工作,医生在电子终端复核诊断结果即可,大大提升诊断效率和准确率。
这些上传到云平台的报告,一旦发现异常,全球十多个国家的几百名专家可以进行会诊。偏远地区的农村妇女,也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
不仅如此,该医院医生的检测水平也大幅提升。以前拿到片子和AI分析结果,总得连线问武汉的专家。现在看得多了,他们也能独立判断了。
除了泽普县,兰丁在全国建立了上百个人工智能细胞病理实验室,如湖北麻城、云南盐津、西藏山南等,其AI筛查网络已覆盖国内31个省市超2000家医疗机构。
外国医生用上中国AI
筛查成本降低60%
从2017年起,兰丁的技术就参与湖北省的宫颈癌筛查项目。2022年,湖北省启动城乡适龄妇女宫颈癌免费筛查项目,兰丁作为该项目唯一检测机构,为全省1267万名适龄妇女做宫颈癌筛查,这也是迄今为止全球人工智能医学筛查最大规模的人群应用。
这项中国智造正加速走向世界。截至目前,兰丁已与美国、澳大利亚、埃及、越南等近20个国家展开合作,在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落地实验室,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赞比亚总统助理等嘉宾都来兰丁考察。
“太棒了!”今年,巴西的病理医生用上兰丁AI筛查后反馈,他们的筛查工作效率成倍提升。地球另一边,兰丁在东南亚建立的实验室让当地宫颈癌筛查成本降低60%。
在深耕宫颈癌筛查的同时,兰丁正将技术延伸至口腔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等10种肿瘤的大模型开发。孙小蓉透露:“20余年技术积淀,让我们掌握了技术底层逻辑,新癌种模型的开发周期将大幅缩短。”
此外,兰丁还在与武汉理工大学的专家团队合作进行细胞玻片虚拟染色技术的研发。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在不使用任何化学染料的情况下,将无色透明细胞的图像转换成看起来像经过专业染色的清晰图像,犹如为细胞图像添加智能“滤镜”,为快速诊断开启新的可能。
“我们始终秉持一个朴素愿景——通过技术创新让癌症筛查更便捷,守护更多人的生命健康。”孙小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