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产业蝶变升级到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从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到创新动能加速集聚,“十四五”时期,荆门市以昂扬的“奔跑精神”为引领,用实干破解发展难题,用担当书写时代答卷,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了令人瞩目的“荆门速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唯有持续弘扬“奔跑精神”,方能汇聚起建设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重要节点和全省支点建设重要增长极的磅礴力量,让厚道荆门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跑出更加精彩的未来。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荆门位于湖北中部,素有“荆楚门户”之称,千年文脉与实干基因在这里交织融合,孕育了深植血脉的“奔跑精神”。荆襄古道穿城而过,作为古代南北交通要冲,这条蜿蜒古道见证了商旅络绎、策马奔腾的繁华盛景,也赋予了荆门开拓进取、奋勇争先的“奔跑意识”。作为楚文化重要发祥地,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早已融入荆门儿女的精神血脉,成为“奔跑精神”的远古基因。这种精神在近现代得到进一步升华。1958年,面对财力物力匮乏、施工技术薄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多重考验,数十万荆门儿女怀揣为民初心,奔赴漳河工程一线。他们肩挑手扛、战天斗地,涌现出150多位特等劳模,200多名建设者献出宝贵生命,用汗水和热血铸就了全国第八大人工水库——漳河水库。从楚先民的拓荒之路到漳河建设者的攻坚之旅,“奔跑”早已成为荆门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成为城市发展的精神密码。
弘扬“奔跑精神”,要锚定“为民而跑”的初心坐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荆门奔跑的终极目标。近年来,荆门始终把“民生清单”当作“奋斗清单”,用实打实的举措回应群众期盼。通过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全市已有20余万居民告别“老破小”,迎来“新生活”;口袋公园、城市绿道星罗棋布,让市民真正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持续扩容下沉,“上学难”“看病远”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从“一老一小”的特殊关怀到“衣食住行”的基本保障,从就业增收的务实举措到公共服务的均衡普惠,荆门的每一步奔跑都精准踏在群众需求点上,每一项成果都惠及千家万户。
弘扬“奔跑精神”,要锤炼“争先快跑”的奋进姿态。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唯有以“争一流”的追求勇立潮头,才能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抢占先机、赢得优势。面对“传统化工占比高、新兴产业起步晚”的发展困境,荆门以“跳起来摘桃子”的勇气破局突围。大力推动磷化工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从“卖原料”升级为“造精品”,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同时,瞄准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功引进亿纬锂能、长城汽车等龙头企业,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让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荆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窗受理”,让企业投资放心、发展安心。7天奔袭3500公里引来长城汽车,为亿纬超级工厂30天交付2000亩净地,这些数据生动诠释了荆门的奔跑速度。亿纬动力13年间追投11次,投资额从1亿元跃升至419亿元;长城汽车追投3次达75亿元;格林美追投5次达132亿元,这是对荆门营商环境的最好肯定。
弘扬“奔跑精神”,要坚守“久久为功”的务实步调。高质量发展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赛跑”,既要跑出速度、更要跑出耐力、跑出持久力。荆门始终坚持“打基础、利长远”,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推动可持续发展。在农业领域,荆门从精心培育“荆门大米”“荆门油菜”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到创新搭建“农超对接”“电商助农”平台,一步步把“粮袋子”变成“钱袋子”,让绿色农业成为富民产业。在交通领域,随着荆荆高铁、襄荆高铁相继通车,汉宜高铁、沿江高铁(荆门段)加速推进,荆门正从“区域节点”跃升为“交通枢纽”,打通发展大动脉。在生态领域,荆门持续开展汉江流域治理、矿山生态修复,让绿水青山成为荆门最靓丽的名片,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弘扬“奔跑精神”,要掌握“智慧奔跑”的科学方法。奔跑不是蛮干,而是要尊重规律、善用巧劲,在复杂挑战中找准突破口、抓住关键点。荆门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让每一步奔跑都蹄疾步稳。面对产业转型的艰巨任务,荆门不搞“一刀切”,而是采取“一企一策”的个性化方案,帮助老企业“老树发新芽”,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有机衔接。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荆门主动融入“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积极推动交通互联、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实现“1+1>2”的协同效应。针对创新短板,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让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正是这份尊重规律、善用智慧的科学态度,让荆门在重重挑战中总能化危为机,实现“事半功倍”的发展成效。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十四五”的辉煌已成过往,那是荆门人民用“奔跑精神”浇灌出的丰硕成果。展望未来,只要我们始终锚定“为民而跑”的初心,保持“争先快跑”的姿态,坚守“久久为功”的韧劲,运用“智慧奔跑”的方法,就一定能让厚道荆门在新时代的赛道上,跑出更加精彩、更加辉煌的未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何长青(荆门市沙洋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