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巴东县金果坪乡党群服务中心,易盛荣指导村民填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通讯员 覃业健 谭艳坤
10月15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巴东县金果坪乡党群服务中心主任易盛荣入选。
这位55岁的基层人社干部,在大山深处,用33年的坚守,将一辆摩托、一只麻布袋、一个手电筒,化作为民服务的初心,为群众“骑行帮办”3万余人次,行程超过18万公里。
骑行帮办“三件宝”
金果坪乡,鄂西深山的革命老区。这里群山叠嶂,在过去,老百姓出门是“山路绕三绕,出门靠双脚”,出行是最大的难题。从乡里到县城办事,200多公里山路,需要摆渡清江、翻越“鄂西屋脊”绿葱坡,耗费一整天。
易盛荣的为民初心,源于对山高路远的切身体会。1970年出生于建始县官店镇的他,童年最深的记忆就是父母为去乡里办事,在漆黑山路上跋涉数十公里深夜归家的疲惫身影。“那时我就想,要是有人能帮乡亲们少跑点路就好了。”这样的想法,从1992年他作为选调生来到金果坪乡后就开始生根发芽。
2002年调任乡劳动和社会保障所负责人后,易盛荣决心颠覆“群众跑”的传统。一辆摩托车、一只麻布袋、一个打气筒,成了他工作的“三件宝”。
当时最远的村距集镇50多公里,仅有3条土路可通摩托车。为了方便下乡,他花了6000元买了辆二手摩托车,随身带打气筒以防轮胎被扎破。
“麻布袋结实,可以装老百姓的身份证、户口本,还能帮老人捎点常用药。”易盛荣的麻布袋里装过上百张社保卡、各类申请表,最多一次他带了100多件待办事项穿梭群山。
以前从金果坪去县城办事,每天只有一班大巴。遇上天冷结冰,大巴没法翻越绿葱坡,只能中途停车等待,夜宿大巴是常有的事。易盛荣只能蜷成一团,紧紧抱着麻布袋“取暖”,熬到天亮。
2016年,易盛荣买了辆小车,去县城办事可以一天跑个来回。一次返程路上,一块脸盆大的石头从天而降,砸在车前。类似的险情并未阻挡易盛荣在大山里跋涉的脚步。
“山高路远,我一个跑了,乡亲们就不用跑了。”这句朴素的承诺,他坚守了33年。
行程18万公里帮办3万余人次
10月29日傍晚,乐群村村民熊德平驾驶小船,到河对岸去摆渡放养的山羊。
2013年,羊群患病,大量死亡,熊德平一度失去信心。易盛荣三次坐班车跑县城,为他担保,申请到50万元小额创业贷款。
“多亏了这笔贷款,让我起死回生。”提起这一段往事,熊德平满是感激。如今,靠着羊群,他每年收入10多万元。
33年来,易盛荣累计为群众办理业务3万余人次,帮近2000位老人办理社保卡,骑烂了3辆摩托车,跑坏了一辆小轿车,累计行程超过18万公里。
2017年深秋,谭丙香老人的社保卡突然消磁。听着电话里的哭声,易盛荣冒雨赶往老人家中。山路湿滑,他骑摩托车摔了两跤,裤腿沾满泥水,进门却先帮老人整理衣物,耐心拍摄证件照十余次直至合格,才放心地揣着材料赶往县城。
10月28日,巴东县金果坪乡党群服务中心,易盛荣正在编辑金果人社公众号。(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面对务工村民返乡办理社保的难题,他创新建立“返乡台账”,提前摸排返乡时间,分批次联系。2020年春节,务工返乡的向家富刚到家门,就被易盛荣“堵”个正着,当天办妥了社保关系转移手续。“还以为要跑好几趟县城,没想到你都安排妥了!”向家富说。
与时俱进“帮办”本心不变
易盛荣的为民情怀,不仅感染了乡亲,更融入家风,带动了乡风。
妻子张梅英在乡街上经营鞋店,柜台成了人社政策的“义务咨询台”。女儿易霓虹虽远在上海工作,却是父亲的“远程技术顾问”,常深夜视频指导他操作政务APP。
易盛荣坚持为民“跑腿”的精神在金果坪乡形成了示范效应。乡党群服务中心的年轻同事主动跟他下乡学习,各村村干部自发收集村民需求,返乡青年主动帮助邻里老人操作智能软件。“一个人跑不如一群人干”,服务的接力棒正在传递。
随着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涉及老百姓的绝大部分事项在手机和网上都能办理,交通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金果坪乡到巴东县城的车程缩短至三个多小时,易盛荣的“帮办”事项少了许多。易盛荣也在不断创新自己的工作方式,适应新的变化。针对老年人数字鸿沟,他推行“上门帮办+邻里互助”模式,跑遍22个村帮老人认证,同步培训年轻人成为“临时服务员”。他在金果坪乡推出“金果人社”微信公众号和APP,架起山旮旯里“互联网+人社”的高速路。
艰苦漫长的“骑行帮办”岁月给易盛荣留下一身的伤病,55岁的他如今精力也大不如前,但他依旧步履不停,每天清晨对照“待办清单”出发,夜晚回家仔细整理老百姓所托事宜,形成第二天的“待办清单”,周而复始。
“只要乡亲们有需要,我就继续帮办。”易盛荣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