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唐天琪 通讯员夏锐、杨雯)10月31日,“智能传播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与研究创新”高层次圆桌论坛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举办。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专委会成员、国内多所高校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及博导齐聚一堂,为新闻传播学科教育转型与“智能突围”寻计献策。
“新闻传播学科的内核、范式与边界正被智能技术重塑,我们正站在‘变与不变’的十字路口。”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吕辉在致辞中表示,智能技术正颠覆传统信息传播规则,“主动应对、前瞻规划”是破局的核心关键。他从三方面为论坛划定讨论主轴:其一,推动学科深度融合,将数据分析、AIGC应用及伦理课程纳入核心培养体系,重构智能时代新闻传播人才标准;其二,聚焦行业真问题,突破传统理论桎梏,发力智能传播原生理论创新;其三,打破高校与产业壁垒,构建“教科研协同体”,以产教融合激活实践育人动能。他期望专家们积极建言、汇聚智慧,为学校新闻传播领域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系统性创新“找方向、定路径”。
论坛分科研建设、教育改革两个专场依次开展。
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院长陈瑛教授在主旨发言中提出,新闻传播学科的变革并非局部调整,而是“脱胎换骨”的系统工程,核心目标是从传统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转型为智能时代的公共传播与内容创新人才摇篮。她表示,未来学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将以经典新闻学为内核、传播学伦理为基础、技术赋能为模块,打造“新闻学+”“新媒体+”微专业,着力培养“智能传播架构师”。
科研建设专场中,专家们直指行业痛点、精准建言献策。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导李卫东教授提出,科研需规避“越拥抱AI越被动”的误区,应聚焦“人机协同传播”“算法公共性”等核心方向,着力培养师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提出能力;中国传媒大学博导韩运荣教授强调科研要落地生根,鼓励学生通过自媒体运营、参与行业项目等方式,直观感知行业生态;华东师范大学博导陈虹教授建议依托智能媒体实验室,以项目制推动科教融合,切实提升学生的数据洞察与应用能力。
教育改革专场里,各高校专家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给出破局方案。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葛明驷主张打破传统学科边界,增设“数字新闻学”等前沿方向,重构适配智能时代的课程体系;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立足非“985”高校定位,提出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学生实战能力,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差异化优势;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卿志军建议结合区域发展战略设置特色课程,以“工作坊制”动态更新教学内容,精准适配行业发展需求。
闭幕式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论坛所形成的战略共识与思维成果,不仅为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找准了改革发展的清晰路径,也必将为区域乃至全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智能转型”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