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的罗官章走了,银行卡余额定格在38.83元。
38.83元,仿佛是罗官章清廉一生的缩影,映照出一位基层干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纯粹。据罗官章的女儿李秀英回忆,父亲的日常生活简朴得近乎苛刻,每个月的退休金,除了买药,大部分都用在了搞试验、送种子和帮助老乡。
生于斯,长于斯。1937年7月,罗官章在牛庄出生。上世纪80年代,他驻扎牛庄当了13年乡党委书记。后来担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继续对口帮扶牛庄8年。1997年,罗官章退休的第二天,又重返牛庄。可以说,牛庄是罗官章一生的牵挂。
牛庄,曾是湖北重点贫困县之一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最偏远、最贫困的乡。但罗官章从未退缩,带领村民发展产业,硬是让穷山沟变了样。从漫山遍野的茅草房和贫瘠的大山,到有了烟叶、中药材、高山蔬菜3个支柱产业,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6万元,牛庄之变见功夫,折射出新时代基层干部应有的精神品格。
基层干部的“根”应当扎在哪里?答案就在田间地头。为了收获天麻有性繁殖的第一粒种子,罗官章锯掉的菌材堆成山,记录的数据3大本;为弄清地膜覆盖种植技术,罗官章亲自锯割菌材,因杂木扭滑,他的左手拇指和食指同时被意外锯断,差点痛死过去;为获得试验数据,罗官章爬上高山顶,靠烤土豆充饥,一待就是一整天……这种“乡亲们荷包没钱,死了也闭不上眼”的执念,正是蹚出产业兴旺富民之路的动力。
村民增收致富,需要“撒播者”。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若浮于表面、蜻蜓点水,必然难以触及群众痛点。正如罗官章所说,“党员就要像一颗种子,撒到大山里,就应该帮老百姓谋出路”,唯有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将心思放在带领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实践中,才能破解一个个具体难题,才能赢得百姓信任。
村民增收致富,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将倾注多年心血的两个菌种厂交给朱坤时,罗官章只提出一个条件,“无偿把技术传下去,帮助更多乡亲致富”;返乡创业青年王正望正因种植和销售遭遇困境沮丧时,罗官章帮她出主意,“不能光等着客商来,要自己走出去,看看别人需要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立足长远培育“造血”能力,倾尽全力帮带传承,罗官章带了个好头。
村民增收致富,离不开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49年扎根偏远山区,将青春与生命献给牛庄,罗官章用时间诠释着为人民奋斗的重量。前不久,罗官章曾意味深长地说:“国家要富强,基层一定要强。我们村不能光盯着天麻,要走多渠道发展的路子。天麻种植门槛高,不是所有人都能参与,还要发展新兴产业,搞农旅融合,让乡亲们多渠道增收。”任期有限,但为民服务的使命无限,罗官章用实践证明,“帮老百姓谋出路”是基层干部需终身践行的诺言。
罗官章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如灯塔般照亮着后来者前行的道路。做基层干部,当以他为镜,常照初心、常思担当、常守廉洁,以“钉钉子”般的坚守,以“久久为功”的韧劲,用实实在在的成效扛起一方发展重任,把执政答卷写进人民的心中。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梁路(河北省、媒体评论员)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