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佩雯
在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有这样一群研究人员,甘坐“冷板凳”,努力穿越时间的长河,让出土的简牍文献臻于完备,形成善本。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云梦出土秦汉简牍展时,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副教授鲁家亮聆听在侧。一年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仍历历在目:“总书记强调,‘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这激励着我们继续深耕‘冷门绝学’,做好简牍研究工作,把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古人的“九九乘法表”长什么样?汉代“公务员日记”记录了什么?今年6月,武汉大学“家国信史——长江中游简牍文物展”开幕,作为此次展览的学术顾问,鲁家亮多次为展览公益讲解,向观众们揭示其中蕴含的家国信史,透过简牍文献的遗墨重光,展现秦汉时期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体味他们的人间烟火。
“简帛中心是全国简牍整理与研究的重要阵地。作为研究人员,我们不仅要深入挖掘简牍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向公众讲好简牍中的家国故事,这是对总书记嘱托的最好回应。”鲁家亮说。
简牍文献出自古人手笔,维系卷册的编绳大都朽败无存。有的简牍破碎严重,需要先通过考释文字、缀合残片、重建简牍个体在卷册中的次序,将文本恢复到书写当初的面貌,然后才能进入后续深入阅读、利用的环节。
“我们正在与湖北省内多家文博机构合作,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编纂出版大约一百卷规模的《湖北出土简牍集成》,完成对湖北出土简牍全面系统的整理、著录和解读。”鲁家亮介绍,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简帛研究中心主任陈伟曾与团队花费几个月时间,才将睡虎地西汉简牍《质日》中的8个残片缀合成半支简,而将出土简牍文献编撰成册,更是一项可以以十年为周期、深耕不辍的浩大工程。
鲁家亮表示,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师生将牢记总书记嘱托,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国家重大文化战略为宗旨,以简牍保护、整理和研究为目标,持续推出高质量的简牍著录专刊和复原、阐释国家信史的研究著述,切实推动简牍文献的保护、整理、研究和利用。
                    上一篇:夷陵柑橘畅销海外
                
下一篇:全国瑜伽锦标赛鄂州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