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和村民同频共振,是基层治理中的刻舟求剑和错位失位
阴雨天气村民忙着排涝,村里却在宣传“禁烧秸秆”。近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则读者来信引发热议。
据报道,扶沟县崔桥镇多个村庄,正逢秋汛过后抢收抢种的关键时节,田间地头的积水尚未完全退去,村民们蹚着泥水争分夺秒地排涝、抢收玉米,或者平整土地、准备播种小麦。然而,村里的大喇叭却在循环播放“严禁焚烧秸秆”“严禁燃放烟花爆竹”,还挂着“做守法公民 当禁烧模范”的横幅。
这边排涝,那边“禁烧”,一边是水,一边是火,此情此景,让人苦中带笑。据村民讲述,连续阴雨让秸秆泡得能拧出水,根本不可能焚烧;距离年关尚远,也没精力考虑燃放烟花爆竹的事情,大家真正需要的是协助排涝抢收。当基层工作和民众实际需求出现巨大偏差,问题出在哪?

↑“中原粮仓”河南秋收抢“天时”。图据中新网
可以想见,“严禁焚烧秸秆”的要求可能年年有,今年也许是“遵循旧例”。但事实上,并不是每年的秋收情况都一样。就像今年河南不少地方都遭遇了连绵的阴雨天气,发生了罕见的秋涝,给秋收造成了很大困难。这种特殊情景,当地的干部不可能看不见,甚至他们自己家可能也有地,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然而,一到实际工作中,为何就出现了“漂浮”?
现在有条件了,村里几乎都覆盖了广播大喇叭,但喇叭应因时而响、因事而播,广播内容理应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而非一套内容循环往复。凡事有个轻重缓急,若是把次要矛盾当做主要矛盾,就会显得不合时宜。
其实,类似的走过场“名场面”并不少见。比如,下雨天、冰冻天一些街道还坚持洒水,不仅浪费人力财力,还给民众出行造成不便,甚至有跌倒受伤风险。再比如,有些农村新建的公共厕所,只能上级来检查时使用,平时都上锁。
说到底,这还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作祟。当基层干部只开展程式化工作,然后又将工作程式化,最终就会陷入一种机械的死循环。不能和村民同频共振,是基层治理中的刻舟求剑和错位失位。
据报道,当地一些村庄村头还设有“秸秆禁烧指挥部”值守点,村民说,干部们到岗打卡,拍照记录后便在棚内值守。将人力浪费在预防村民烧秸秆上,让人看得又好气又好笑。要认识到,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也是一种躺平,甚至有些时候危害更大。
生活在同一时空,党员干部对村民理应有冷暖共情的感知力。在关键时刻显担当,这方面并非没有正面案例。比如,有的地方将人力与机械向“三秋”生产一线集结,社区网格干部主动组成农田排涝“突击队”;有的组织驻村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等村干部分片包干,将干部力量投入抢收救灾第一线。
说到底,如果真的想为民服务,就应急村民之所急、想村民之所想,将心力投入到解决排涝之忧上。时刻想着到村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而不是在言行上“自我反讽”。村民们的期盼其实很简单实在,而这容不得半点虚功和漂浮。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翟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