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由省委依法治省办主办、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承办的“法治惠民惠企 服务支点建设”优秀实事项目宣传展示活动正在进行中,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推进法治惠民惠企办实事工作,服务和保障支点建设。
活动启动以来,各地各单位推荐申报了一批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解决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关心关注的法治问题等方面的具体实事项目。
今日推介的优秀报名实事项目是由黄石市委依法治市办报送的黄石市西塞山区人民法院项目“构建‘法院+工商联’协同体系护航商圈发展”。
黄石市西塞山区大上海商圈、上窑商圈作为区域商业核心,聚集2200余家小微企业及商户,年消费品零售总额近百亿元。此前因商事主体密集、交易频繁,商圈面临合同履约争议多、消费维权成本高、物业服务纠纷久拖不决等突出问题。西塞山区法院与区工商联立足“司法专业+商会资源”双重优势,构建“平台筑基—机制提效—风险预防—成果转化”协同体系,推动商圈实现从“纠纷高发”到“无讼优商”的转型。截至2025年,两大商圈商事立案数较2021年下降73.3%,涉企纠纷调解成功率达75.23%,商户满意度达98%,上窑商圈获评2023年“无讼示范商圈”,相关经验获省法院推广。
在上窑商会向商户发放民营企业常见法律风险防范问答手册
以平台筑基为支撑,织密商户服务网络
针对商户“维权跑远路、诉求响应慢”的核心痛点,法院与工商联以“双层载体”搭建服务平台,实现商圈服务全覆盖、无死角。联合在三大商会设立3个民营经济纠纷调解工作室,由工商联筛选20余名熟悉行业规则、具备商业经验的企业家担任特邀调解员,法院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与法律指导,形成“法院专业指导+工商联统筹协调+企业家实操调解”的三级工作架构,让纠纷化解更贴行业实际。推动“小西法官工作站”全覆盖两大商圈,实行“法官+助理”驻点办公与预约响应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依托工商联资源快速对接商户诉求,对简单纠纷优先驻点调解,复杂问题由法官上门服务。2024年以来,依托两大平台前端介入涉企纠纷52件,调解成功38件、司法确认12件,为小微企业节省诉讼费用超百万元。
2023年民庭法官在上窑商圈法官工作站为商户解答法律疑惑
以机制创新为突破,打造纠纷速解通道
结合商圈纠纷“类型集中、需兼顾法律规定与商业惯例”的特点,法院提前梳理纠纷法律关系、明确责任边界,工商联联动特邀调解员结合行业惯例、商业规则开展疏导,既保障法律底线,又兼顾商业合作关系,推动纠纷柔性化解。组建“员额法官+书记员+工商联特邀调解员”专项团队,对调解成功的纠纷当场办理司法确认,赋予法律效力;调解不成的直接转入速裁程序,避免纠纷“空转”。2025年以来,65%的涉企纠纷在调解阶段化解,纠纷处理周期较传统诉讼缩短80%。搭建“1+N”多元共治平台,以法院与工商联协同为核心,引入工会、仲裁、物业协会等N方力量,针对性化解劳动争议、合同履约、物业服务等高频纠纷。截至2025年,调解工作室累计化解纠纷涉案金额260余万元,有效减轻商户诉累。
2023年民庭法官在澄月街道大智路社区开展大上海商圈巡回审判普法活动
以风险预防为关键,夯实商圈发展根基
从“被动解纷”转向“主动防控”,通过预警、体检、普法三重举措,从源头减少纠纷发生。法官每月联合工商联参与商会例会,结合商圈涉诉案件数据撰写《诉情分析报告》,精准提示合同签订、履约、消费维权等高频风险点。2024年以来累计发布报告12期,帮助商户规避潜在纠纷30余起。开展“法治体检”服务,联合走访商圈企业百余家,法院重点核查经营中的法律风险,工商联同步对接企业需求、反馈整改建议。近两年共发出司法建议29份,采纳率达100%,帮助企业堵塞法律漏洞。创新普法宣传模式,线上推出《跟着小西来学法》新媒体矩阵,其中《假如我是外卖员》普法视频获新华社采用;线下开展巡回审判、法治座谈等活动,2024年普法覆盖商户1200余人次。商户自主协商解纷占比从2021年的37%提升至65%,商圈自治能力显著增强。
以成果转化为目标,优化商圈营商环境
通过协同体系落地,商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形成“纠纷降、效率升、品牌响”的良好局面。两大商圈商事立案数较2021年下降73.3%,上窑商圈成功创建2023年“无讼示范商圈”,商圈经营秩序更趋稳定。商户咨询响应时间从2天缩短至4小时,物业纠纷处理周期从2个月压缩至15天,消费纠纷当场化解率达80%,商户办事便利度、满意度大幅提升。“深化执行联动”机制入选2025年全省优化营商环境试点,“执行+守信”典型案例获评全省优秀,相关协同经验获省法院推广,为商圈营造了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项目单位:黄石市西塞山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