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战新
“是不是有领导总盯着我账号?”
前段时间,一位叫“卷尺哥“的深圳人火了。他手拿一把卷尺,整天穿梭在街头巷尾,一旦发现哪里有缺陷,就拍视频发上网。
中断的盲道、有裂缝的地砖、有坑洞的路面、没有路灯的路段……过去两年多,“卷尺哥”用这种方式曝光了几百个深圳的市政缺陷。
更令人惊讶的是,深圳政府把他的爆料视频当作查漏补缺的线索,逐个进行整改,无一遗漏。
要知道,这些曝光的缺陷,覆盖了福田区、罗湖区、盐田区等十个区,涉及交警、水务、城管、园林、电网、应急管理等多个部门的管理事项,但深圳却把难题一一解开,没有一句抱怨。
比如有一次,“卷尺哥”早上6点发视频,称罗湖区某路口移除红绿灯后留下5cm水泥旧桩,可能会绊倒路人。当天下午4点,他回到该路口,发现水泥旧桩已经被移走了,路面光滑平整。

短短10个小时,干了有些地方十天半个月都未必能完成的整改工作。
为什么深圳政府能够第一时间“盯上”市民爆料,完成“秒改”?深圳,怎么学?

“卷尺哥”并非天生的“民间监督员”。
他本是一位物流配送员,在送货过程中发现马路的限宽柱有点窄,电动车无法通过,跟一位施工人员反映问题,没想到对方回怼“一点都改不了,你有本事就去投诉呀”。
投诉就投诉。于是,“卷尺哥”在2023年3月21日发布了一条吐槽视频,收获了4000多个点赞和7000多条评论。
过了几天,他又发布了一条爆料视频,披露了华强北某非机动车道一个安全隐患:井盖没盖好,高出路面好几公分,可能造成爆胎甚至翻车。
万万没想到,第二天上午他再次经过这个位置的时候,发现井盖已经被按下去了,四个角都修平了。
深圳不但听取了他的建议,还在24小时内就解决安全隐患。这让“卷尺哥”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此后两年多,他发布了一千多条短视频,不仅曝光了各种各样的市政问题,也记录了有关部门整改后的样貌。


“卷尺哥”指到哪里,市政部门就修到哪里。
他说灯杆挡路,马上拖走;他说指示牌太低怕撞头,立刻加高;他说绿化带长上人行道,秒速修剪;他说晚上路上太暗,路灯很快就位;他说天桥坡度太陡,迅速降低……
这响应速度,快到让人感觉深圳市政人员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刷他主页“在线接单”。
深圳,怎么做到的?

实际上,深圳并没有所谓的“盯着账号的领导”,而是用心建立了一套“看得见民意的系统”。
2022年,深圳发布了“@深圳-民意速办”小程序,将全市53个部门的数据资源汇集起来,实现民生诉求“一键接办、限时反馈”,将民生事项的平均办理周期从15天压缩至4.13天。
只要是市民的合理投诉,政府就积极响应,这叫“接诉即办”,已经是不错的成果。
但深圳政府还不满足,开始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主动找线索,探索“未诉先办”模式。
什么叫“未诉先办”?
具体来说,就是对包括抖音、微博、视频号等在内的42个网络平台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核实线索后形成工单并督办,建立起“线索发现-内容核实-主动立案-跟踪督办”的闭环机制。
这套闭环机制,大大降低了普通市民参与市政工作的门槛。
以前市民要发起投诉,因为不了解政府的组织架构和职能分工,很难找到“正主”,往往要在各个部门之间跑来跑去,甚至疲于奔命。
深圳呢,制定了“三张清单”,杜绝“踢皮球”:
事项目录清单:将民生诉求细分为18大类、超4000个具体事项;
职责清单:清晰划定各部门责任边界,实现“一事一主体”;
实施清单:由责任单位制定具体操作流程。
通过清单化管理,平台实现精准派单,一次派单成功率高达98%。
与此同时,深圳还建立“首办负责制”与“快处快裁制”,明确争议事项由首办单位先行处理,再协调界定职责,事事有回应,件件能落实。

据了解,深圳市委书记每半年会召开一次全市范围的民生诉求推进会,市长每月都要听取专题汇报,把群众反映的每一件小事,都当成大事来办。
严肃对待民意诉求,为老百姓办实事,在深圳成为干部的一项“铁律”。

久而久之,深圳政府已经成了网友心中的“听劝天花板”。
像“卷尺哥”这样的热心市民,在深圳并不罕见。实际上,自“@深圳—民意速办”平台上线以来,累计收到市民反映关于城市管理和治理的意见建议超32万条。
每一个“金点子”,都可能转化为治理良策。
去年12月,话题#深圳连夜拆除不锈钢盲道#,就冲上微博热搜。当时,脱口秀演员“黑灯”吐槽深圳不锈钢盲道的弊端,如下雨天会可能会让盲人滑道。
节目一出,深圳立马组织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评估,果断拆除了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不锈钢盲道。
今年5月,深圳又一次登上热搜。原来,某片草地规划不太合理,导致过往行人不得不绕远路。部分“上班族”为了赶时间就频繁横穿草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条泥巴路。
发现这条舆情线索后,深圳就在这里修了一条砖块路。也造就了一个网络新段子: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深圳政府就铺了一条路。

深圳极致的办事效率,感动了许多市民,也引起了媒体和网友的广泛关注。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对“卷尺哥”事件进行了长达23分钟的专题报道。
新华社旗下报纸《新华每日电讯》就“卷尺哥”事件发表了一篇评论《他在前面量,深圳市政在后面追着改!乐见“卷尺哥”遇到“秒整改”》
《人民日报》刊发报道《深圳探索“未诉先办”模式,累计主动发现17万条民生诉求线索 市民“随手拍” 部门“速整改”》,聚焦深圳探索推出“未诉先办”机制。
……
一枝一叶总关情。谁让群众的诉求得到踏实有效的解决,谁就能获得大家的拥护和敬意。
“卷尺哥”一把卷尺量出的,不是道路的宽窄,而是一座城市对待民意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