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石伟
近日,河南信阳罗山县铁铺镇多个村民反映,他们的农耕地被村委会集中流转给一家企业,企业用来建设研学机构,但7年过去了,研学机构烂尾,数百亩耕地荒废无法耕种。

荒废的研学基地(受访者供图)
11月8日,罗山县铁铺镇所在地的自然资源所告诉记者,涉事区域属于国家自然保护区,涉事项目违反国家相关规定,已经向涉事公司下达整改通知,责令拆除临时搭建的附着物,清退占用的农耕地,并对已经板结、硬化的耕地修复、复耕。
自然保护区内筹建研学机构
烂尾7年致百亩农田荒废
村民刘正强(化名)介绍,他家所在的何家冲村20年前被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村民们除了外出打工,剩余人员还保留着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这里的农田一年种植两季作物,夏种水稻,秋冬种油菜。
2018年,村里逐门逐户向村民做工作,要求村民把土地集中流转给村委会,再由村委会转手给一家企业,建设旅游开发项目。

农田上的研学基地已荒废(受访者供图)
《流转协议》显示,为支持和配合当地某主题园的建设,带动全村群众共同致富,村民将土地流转给村委会从事主题园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期限为30年,每亩每年费用500元,每5年为一周期,每个周期费用上涨10%,周期第一年支付本周期全部费用。
《流转协议》注明,该土地如果因国家重大建设项目需征用,流转协议自动终止;流转的土地不能改变其农业用途,合同期满,村委会无条件恢复耕地原貌。
“我们村一共有200多亩土地流转,隔壁转蓬村有近百亩。另外我们村还有几百亩山林,这个主题园总共超过1000亩。”刘正强介绍,村民们拿到第一期流转费用后,项目开始建设,但不到两年就烂尾了。
村民们介绍,项目占用的山林部分没有变化,但农田部分几乎全部被破坏。“它的核心区域,有几十亩连片农田,被修建的门头、栏杆围起来,部分地面做了硬化。山上有一处地方,被平整硬化后,放了几个铁质板房。项目烂尾后,这些地方都荒废了。其他流转出去的农田,放久了之后,全部板结,长满荒草。”
刘正强介绍,2023年是第二个流转周期的开始,项目方没能如期支付租金,村民们对这些耕地不知如何处理。“当了一辈子农民,现在要买米面生活。地下边草根、树根盘绕,没有机械设备无法复耕。我们个人能力有限,只能重新开荒了一小块,种了一些蔬菜。”
村民说,这里的农田属于沙质地,肥力不够,原本的流转费用能够涵盖正常种植的收益,村民们也希望项目能建设起来,经营一些游客生意,但没想到落到进退两难地步。
村委会称流转土地是一般耕地
自然资源所:已责令清退,督促复耕
11月10日,记者采访到项目建设方负责人。对方介绍,研学基地位于董家寨国家保护区的缓冲区,立项的时候是可以做建设项目的。
该负责人称,当时那里的土地已经是荒芜状态,公司向发改委作了项目报备,但后续推动过程中手续没批下来,导致烂尾至今。“为了避免耕地非粮化,我们前年种植了油菜、向日葵,今年也准备继续种油菜。前不久,部分土地暂时流转给了种粮大户,在项目没有推进期间,由他来耕种土地。”
该负责人表示,公司前期已经投了一两千万元,不想轻易舍弃。因资金困难,现在是一年付一次流转资金,希望再想办法达到合规标准,但也做好了项目终止的心理准备。
何家冲村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流转出去200亩左右的土地是一般耕地,不是严禁开发的基本耕地。因研学项目审批遇阻,企业没有资金继续支付费用,村民意见较大,村委会在协调解决,乡里、县里也已经介入处理。
转蓬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则表示,自己去年才到村委会,对之前的情况不了解,“乡里在统一解决。”
罗山县铁铺镇自然资源所工作人员介绍,铁铺镇在董寨自然保护区内,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村民反映的研学旅游项目是信阳市早年的招商引资项目,后因未通过审批项目中止,成了历史遗留问题。“其中的200多亩耕地,出现了国家严令禁止的非粮化问题。目前已经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拆除临时搭建物,对土地进行修复达到复耕要求。”
该工作人员表示,何家冲、转蓬村的农田沙质严重,种植条件不好,原本这个项目可以帮助农民致富,但按照规定无法获得审批的项目就不能继续建设,所里会严格根据政策进行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