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胜、通讯员吴蓉蓉、唐玥
2015年4月1日,宋发军、刘晓静夫妇在荆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领取了全省首本《不动产权证书》,标志着湖北省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正式落地,结束了长期以来房、地、农、林等分散登记的历史。
十年来,这场改革已深入城乡每个角落。从江汉平原到鄂西山区,一本本不动产权证书不仅明晰了产权归属,更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重要纽带。
破解“办证难”:历史遗留问题的“湖北解法”
“等了10多年,今天终于拿到‘大红本’了。”2024年10月1日,十堰市皓景丽苑小区,业主程女士抚摸着崭新的不动产权证书,眼角泛起泪光。这个建于2013年的小区,因存在违建、消防未验收、欠缴土地出让金等问题,业主们等了十多年都无法办证。
2024年8月,湖北开展不动产“登记难”问题专项整治,该项目被纳入十堰市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清单。“我们先后5次与业主代表讨论化解方案,现场督办违建拆除与消防隐患整改,协调税务等部门实施税缴分离。”十堰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回忆,“那段日子,我们几乎天天泡在小区里,最终用70天为业主启动登记。”
2024年,全省为823个项目(涉及房屋23.6万套)打通办证路径;2025年再起底问题项目390个,截至10月底,已化解389个问题(涉及房屋9.07万套),化解率99.74%。
“群众无过错你就办,如有责任我们来担。”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的这句话,成为全省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的基本原则。
解决存量问题的同时,湖北更注重从源头堵漏。“一手拿钥匙、一手拿‘房本’,安全感满满!”2024年12月,在卓尔·恩施客厅交房现场,业主张女士同时拿到新房钥匙和不动产权证书。这种“交房即交证”模式已在全省推广,截至目前,全省组织“交房即交证”项目1131个,颁发证书42.95万本。
资源要盘活:乡村振兴的“产权钥匙”
2022年12月30日,全国首本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在咸宁市咸安区颁发。通过确权登记,农民对承包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完整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真正成为可以盘活的“活资产”。
2023年9月19日,湖北省首本农村土地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在咸安区贺胜桥镇万秀村颁发。“有了这本证,我们敢投入,农民权益也有保障。”领证人中桂集团“江南桂谷”负责人说。证书内页详细载明了不动产权利人、坐落位置、权利类型、使用期限等关键信息,特别注明了出让方农户的土地承包权证号和地块代码,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对土地经营权的物权保护,让土地产权关系更加清晰明确。
如今,这个项目已带动周边200余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突破5万元,户均增收超过10万元。
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正在唤醒沉睡的资源,为农民贷款提供抵押物,也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目前,全省已设立乡镇登记服务站1200余个,村级代办点2.3万个,配备专职帮办员1.8万人。十年来,这支基层服务队伍累计提供上门服务超过30万次,惠及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达45万人次。
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截至2024年,全省农村房地一体宅基地符合登记条件的发证率已达99.89%,基本实现“应发尽发”的目标。
资源变资产:生态资源的“价值蝶变”
2024年底,梁子湖自然资源确权登记顺利完成,成为全省首个拥有户口本的自然资源,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说:“为后续生态保护补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奠定了产权基础。”目前,湖北已完成53个省级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主体工作并发布全国首个省级《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技术规程》,为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的确权登记提供了标准化范本。
更让人惊喜的是,水也能“贷”来真金白银。2024年6月4日,应城新都化工获得该市不动产登记中心颁发的湖北省首本取水权不动产权证书,证书标明取水量、水源类型、使用期限、不动产单元号等多项取水权信息。新都化工取水权有了新身份,变成可抵押资产。8月29日,新都化工用取水权不动产权证作为抵押物,在应城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完成抵押登记。次日,湖北银行应城支行对新都化工发放取水权抵押贷款1000万元。因为一张证书,资产变资本,“企业不敢贷、银行不敢放”的难题迎刃而解。据悉,这也是全国首笔取水权抵押贷款业务。
截至目前,全省已颁发取水权证书106本,办理抵押登记20笔,抵押金额达1.21亿元。水资源变成可量化、可交易、可融资的优质资产。
在鹤峰县,林权登记实现“一小时办结”,并通过碳汇交易为林农开辟增收新路。
数字化转型: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
“真没想到,跨行‘带押过户’30分钟就办妥了!”在十堰办理二手房交易的王先生连连称赞。目前,全省已办理“带押过户”超万件,涉及金额125亿元。
传统的二手房交易中,卖家需要先筹集资金还清贷款、办理抵押注销,然后才能过户,买家再重新申请抵押贷款。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几十天,还要支付不小的“过桥资金”成本。现在,湖北全域推行“带押过户”,累计办理业务10310件,涉及抵押金额125.81亿元。
2024年,湖北与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江西等中部五省签订合作协议,将5大类12项高频不动产登记业务纳入“跨省通办”范围。这意味着,在武汉光谷工作的江西人小李,不用回老家就能办理九江房产的抵押登记;在长沙投资的湖北企业,也能在当地申请办理宜昌不动产的登记业务。
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推进。2024年底,湖北启动省不动产登记一体化平台建设,计划打造全国一流的不动产登记平台。“我们正在推进‘1个底板'和‘4大核心库'建设。”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实现全省不动产登记业务的统一受理、统一标准、统一监管。”
目前,全省登记时限已从法定的30天压缩至一般登记3个工作日、抵押登记1个工作日内办结,注销登记等业务即时办结。通过信息共享,申请材料平均精简70%,32项高频事项实现“指尖办”。
服务暖民心:十年“证”途的初心坚守
在咸宁市,有一支特殊的“宁姐姐”志愿服务队。她们将上门服务、延时服务、帮办代办服务常态化,用女性特有的细腻和耐心,为群众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您腿脚不便,我们来家里为您办理。”这样的上门服务,在全省各地已成常态。2024年国庆期间,全省组织“送证到家”活动148场,为返乡群众送证上门11436本。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基层工作人员放弃休假、奔波在城乡之间的辛勤付出。
武汉市汉阳区,“红色驿站+办证服务队”进驻34个社区,开展“不动产登记进社区”活动150余次;荆门市打造“鄂汇登·双创双建”党建品牌,实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十年磨一剑。从理顺城乡产权体系到探索生态价值实现,从破解历史遗留问题到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湖北用十年时间,将一本不动产权证书打造成连接千家万户、激活发展动能、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载体。
省自然资源厅主要负责人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湖北将持续深化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更多自然资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