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柳白】
“美国政府需要更好地理解中国。”美国前外交官、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总裁方大为(David Firestein)日前在一场演讲中说。
在方大为看来,美国现行对华政策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基于此前“完全错误”的假设,把中国的定位从伙伴变成了敌人,从而推行了一连串技术管制等“脱钩”导向政策。他强调,美国只有对中国有“更好的理解”,制定更明智且符合美国民众利益的政策才能扭转局面。
方大为有着18年外交官经历,在1992年至2010年间供职于四届美国政府,重点负责中美关系事务。他担任过美国国务院经济政策办公室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官员,也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馆外交官。
据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报道,方大为11月12日在香港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的演讲中表示,中美领导人会晤的氛围是“建设性的”,但两国在关键议题上仍存在分歧,除非美国政府改变其做法,否则这种局面不会改变。
他说,美国的政策必须建立在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基础上,美国政府需要“更明智、更符合美国民众利益的政策”。

方大为供职过四届美国政府,重点负责中美关系事务
方大为认为,由于中美两国在台湾、南海等一系列议题上存在“深刻且不可调和的观点分歧”,中美关系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他说,“无论谁入主白宫,结果都不会改变。”
他担心,当前中美关系可能会重蹈2017年特朗普首次执政以来九年的覆辙。
“(特朗普政府)先是制造摩擦,挑起贸易战基调,然后过一阵子再撤销其中一些措施,再宣布取得胜利。”
方大为指出,仅仅改变语气不足以改善双边关系,美国还需要调整对华认知和政策。
“实质内容依然不理想,”他说,“除非我们将政策建立在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基础上,并采取更明智、更符合美国民众利益的政策,否则情况不会好转。”
“只有当我们做到这一点时,我们才会看到更好的结果,双边关系也会改善。”
他表示,美国当前的对华政策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基于10至15年前的假设转变,而这种转变是“完全错误”的。
他指出,将中国视为“敌人”,与此前将中国视为伙伴甚至竞争对手的定位相比,是一个巨大而“激进”的假设转变。
“从伙伴到敌人,是我们所看到的第一个根本性假设变化。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且激进的背离。”
尽管美国政府从未正式称中国为“敌人”,但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将中国称为战略“竞争者”,其继任者拜登也延续这一说法,点名中国是“我们最棘手的竞争者”。
方大为说,美国政府还忽略了另一个重要事实——中国同时也是“美国不可或缺的伙伴”。
“这两点同时成立,”他说,“中国人比我们更能理解这一点。”
这位前外交官指出,从“接触”到“脱钩”的转变体现在技术管制等高度限制性政策上,这与美国20至25年前的认知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不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
他说,美国政府还认为,“按照美国对超级大国的定义,中国寻求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与几年前的假设相比是一个重大背离。
他重申,美国的政策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未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政策正偏离轨道,因为支撑这项政策的基本假设就是错的。因此,源于这些战略假设的相关政策也是误入歧途。”
他还表示,反华情绪还被美国政客用于转移国内失败的责任,同时动员选民,并为政客提供攻击对手的弹药。因此,美国政府往往更倾向于让中国成为一个“未解决的问题”,而非一个“已解决的问题”。
对于两国关系,中方多次强调,平等、尊重、互惠是打交道的正确方式。
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同美国国务卿鲁比奥通电话时表示,中美关系牵动世界的走向,一个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双边关系符合两国长远利益,也是国际社会共同期待。
王毅指出,前段时间,中美经贸关系再次出现波折。通过吉隆坡经贸会谈,双方澄清了立场,增进了理解,就对等解决当前紧迫的经贸问题达成框架共识。这再次证明,只要双方不折不扣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秉承平等、尊重、互惠精神,坚持通过对话化解矛盾,摒弃动辄施压的做法,就有可能推动两国关系稳下来、向前走。希望双方相向而行,为中美高层互动做好准备,为两国关系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