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11月16日,广西贺州梁女士向记者反映,自己网购的20个玩偶套装中,有一个玩偶眼睛内发现疑似摄像头。梁女士和商家沟通后商家称,商品系“混搭发货”“员工没注意”,并表示存在带摄像头的玩偶。11月17日,记者从涉事网购平台客服处获悉,平台已对该商家商品全链路下架处理。(据11月18日新京报)
媒体报道截图(图源:新京报)
暗藏在玩偶眼中的摄像头就如同躲在身边的“偷窥者”,可能记录日常生活对话,捕捉家庭成员影像,甚至被用于敲诈勒索或网络贩卖隐私,家庭安全防线被悄然突破。更可怕的是,喜欢和玩偶一起玩耍的往往是孩子,如果孩子的隐私视频被不法分子获取,可能被用于制作儿童色情内容,严重侵害儿童权益,造成难以估量的身心伤害。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当科技被滥用,每一枚隐藏的镜头,都可能成为伤人的利刃。
商家对此事的解释是,眼睛里藏摄像头的玩偶是有的,只不过不是梁女士购买的这款,是混搭发货的时候给她发错了,这就让人感到很困惑。首先,到底什么玩偶需要在眼睛里装摄像头?设计这个功能的目的是什么?其次,将带有监控功能的特殊商品混入普通玩具,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的刻意隐瞒和欺骗,要知道,非法生产、销售偷拍设备其行为已触犯法律,岂能用一句“没注意”就轻描淡写地带过?
大家之所以对此事如此敏感,不太敢相信只是“发错货”那么简单,是因为偷拍和盗摄行为屡禁不止,防不胜防。偷拍的摄像头可能藏身插座、钟表,花盆,甚至伪装成车钥匙,打火机等日常用品,通过电商平台隐秘售卖,甚至支持“私人定制”,可以说是无孔不入。那么,这个玩偶恰好将摄像头安装在最不易察觉,但是又最容易偷窥的眼睛部位,当然会让人十分不安。所以,光把商品下架,可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消费者可以及时报警,查查这背后是否隐藏着偷拍盗摄的黑色产业链。
这一事件引发高度关注,也足以说明人们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对于偷拍行为也越来越警惕和厌恶。而偷拍行为之所以如此猖獗,究其根源,既有法律惩戒力度不足、违法成本过低的问题,也存在生产监管漏洞和平台审核失职。现行标准对“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的认定滞后,部分厂商利用灰色地带大肆生产,将摄像头隐藏到各种生活场景之中,而电商平台对隐蔽关键词的筛查不力,让违规商品得以流通,等出了事之后再下架,其实就已经滞后了。
遏制滥用摄像头的行为,斩断偷拍黑灰产业链,还需多管齐下,久久为功。法律应当率先亮剑,明确将非法的隐藏摄像设备生产与销售定性为严重违法行为,并提高处罚标准。市场监管部门要建立智能硬件溯源机制,对可疑电子产品实行备案登记,从源头遏制非法改装;电商平台更应重视每一次消费者投诉,利用人工智能筛查可疑商品,对违规商家实施永久封禁,并积极与相关部门联动,及时报送可疑线索。
梁女士发现玩偶里的摄像头,有一定的偶然性,却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日常生活中还需提高警惕,对于可能藏有“偷拍”设备的日常用品,要仔细检查,学会识别并拒绝潜在的危险。如果发现权益被侵犯,也要勇敢站出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唯有提高警觉,依法“断链”,合力铲除偷拍毒瘤,才能让社会真正告别“被窥视”的恐惧。
下一篇:5秒!看寒潮大风撞出“武汉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