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纪平
寒冬刚至,“1吨鸭绒从17万涨到58万”的话题就冲上热搜。网友掐指一算:1克鸭绒0.58元,一件羽绒服百克充绒量也就58元,怎么正规厂家出厂价就快到千元了?

视频截图
行业人士说“现在养鸭子的特别少”,这可不是随口抱怨。前两年猪肉价格走低,2025年10月后出现回升迹象,不少养殖户转去养猪,鸭的存栏量跟着降了不少;加上今年寒潮来得早,羽绒服需求突然变旺,供需一紧一松,鸭绒价格自然“一天一个价”。90%白鸭绒从17万涨到58万,鹅绒飙到98万,看着吓人,可放在“供应少、需求多”的市场逻辑里,是正常的价值规律体现。毕竟原料贵了,成品价格往上走,只要合理合规,消费者是能理解的。
但网友的疑问也戳中了关键:成本到底咋算的?百克鸭绒58元,为啥出厂价能逼近千元?这里就得说清楚,一件羽绒服的成本,可不止“鸭绒钱”。就拿成人短款羽绒服来说,除了100只鸭子产的绒,还得有面料,比如防风防水的优质面料,一米就得上百元;辅料也不能省,拉链、纽扣得耐用,蓬松度检测、防钻绒处理这些工艺,每一步都要花钱。更别说人工成本,裁剪、缝制、质检,一件衣服下来,工人的工时费就占了不少;还有设计、仓储、物流,要是品牌再做点推广,这些费用都得摊到衣服上。各项成本加起来,出厂价靠近千元并不离谱。可问题是,这些“账本”厂家没主动晒出来,网友只能自己去琢磨,难免会有“贵得没道理”的偏差。
尊重市场规律,不光是“原料涨、价格涨”,更得有“真诚回应”的态度。原料成本增加,价格往上调,消费者能接受,但“糊里糊涂的贵”谁也不买账。要是厂家能主动站出来,把鸭绒采购价、面料成本、人工费用这些环节讲清楚,甚至列个简单的成本清单,网友心里的疑惑不就解开了?就像有的品牌,会公开供应链溯源信息,告诉消费者“这件衣服的绒来自哪里、经过哪些检测”,反而圈了不少粉。可现在很多厂家要么闷不吭声,要么只说“原料涨了”,没说清涨了之后钱都花在哪了,这不是把网友往“质疑”的路上推吗?
如此一来,那些百元低价羽绒服,难免是在违背市场规律。成本摆在那,一件合格羽绒服的基础支出都不止百元,这些低价款要么是绒的含量不够、用了劣质“飞丝”,要么是库存积压多年、有刺鼻异味。提醒消费者“慎入”,不只是保护消费者,也是在维护市场秩序。要是大家都买低价劣质品,正规厂家反而没了活路,最后受损的还是整个市场。
市场不是“你卖我买”的简单交易,而是“相互理解、彼此坦诚”的良性互动。说到底,鸭绒涨价是市场规律的正常表现,网友的疑问是对“透明消费”的合理追求。厂家与其躲着不回应,不如主动把成本“晒在阳光下”,既尊重了市场规律,也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下一篇:日本称已向美国出口“爱国者”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