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学校2025届高三考前信息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地理叙事在具体的文学文本中,往往呈现出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显性形态的地理叙事常常通过地名或地理意象、地理景观直接呈现,如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伦敦、巴黎、塔西提岛等。更为直观的地理叙事形态以具体的地名或者地理景观罗列的方式呈现,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等。这些地理意象、地理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性和人文性两种,前者如黄河、长白山等生态景观,后者如故宫、长城等文化景观,以及作品中虚构的景观如桃花源、呼啸山庄等。此外,地理叙事也能通过自然环境的气候、水文、天象、动植物等呈现出来。显性形态的地理叙事常以对自然风景的描写来讲述人物身上所发生的事件,从而表现人物的心理与性格。巴尔扎克《高老头》一开头就对伏盖公寓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进而刻画出生活在此环境中的高里奥、拉斯蒂涅等人的心理、性格。隐性形态的地理叙事却是另一种形态。作者的地理基因、地理想象、地理记忆等在作品中的深层表达,也是作家的文化观念、思维观念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内容在文本中的隐性呈现,因而具有抽象性、随机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要发掘隐性的地理叙事,一方面可以从作家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寻踪”,如沈从文《边城》中“悖时砍脑壳的”(戏谑骂人的话语)、“皱拢去”(双眉紧皱的样子)的言语表达,是地理叙事的一种表现形式,显示出浓厚的“湘西趣味”。另一方面,地理叙事也可通过作品人物来“追溯”,因为地域特征会对人产生影响,并通过人的精神、气质、习性等呈现出来。例如易卜生《海上夫人》中的主人公艾梨达,早年生活在海边,痴迷海洋,当她生活在山地环境的束缚之中时,表现出来的喜怒无常、难以捉摸、变化多端,都与其海洋性“气质”有关。因此,隐性形态的地理叙事不仅要结合作家所处的时代、环境、民族身份等因素来探究,还要考察文本中的地理因子和人物原型。当然,显性形态的地理叙事与隐性形态的地理叙事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总是互相交织、融通在具体的文学文本中。
(摘编自邹建军、卢建飞《地理叙事的生成、形态、特征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潮”有“潮水”义,由此泛指江河中涨起的大波涛,不只局限在海潮上面。江河溪涧的流水尽管不像海潮那样受日月引力的影响规律性地涨落,但是它们直接由沿途降雨形成洪水,也是季节性地、呈规律地形成水位暴涨而波涛汹涌的水流。潮水的“潮”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是涌起汹涌的波涛,引申出“江河中涨起的大波涛”。
唐朝韦应物的时代,滁州一带的河水能否出现海潮呢?这就需要关注长江下游及淮河的水流情况。
顾名思义,“滁州西涧”应指滁州城城西山间的一条小河,所以韦应物称之为“涧”。其中有渡口、渡船,所以说“野渡无人舟自横”。具体是哪条小河,古今有不同看法。韦应物写的好几首诗都提到西涧,是西涧实有其地,欧阳修怀疑他笔下的西涧为“诗家务作佳句而实无此耶”根据不足。明万历李之茂纂修的《滁阳志》“西涧”条:“俗号乌土河,在州西北五里,唐韦应物所咏即此地也。”《光绪滁州志》“小沙河”条:“分水岭与全椒县交界……又东,合金家桥下之水,为乌兔河,有挢曰乌兔桥。又东,入上水关。以在州之西,又名西涧,唐韦应物《滁州西涧》诗即指此。”
我国海岸线长,潮汐大,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大,人们很早就对潮汐有较为科学的认识,很长时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水平。滁州是韦应物时代长江潮区界能抵达的流域。据历史文献和科学勘测,长江入海口历史上多有变更。西汉以前,长江入海口在今天的镇江。晋代,下移到江阴以下。唐朝,长江入海口的位置在江阴与现在的入海口之间,长江入海段的形态呈喇叭状,下游宽度达到数十公里,最窄处位于镇江,海潮仍可抵达镇江,形成“广陵潮”。唐朝长江入海口也有变迁,唐李颀《送刘昱》有:“鸬鹚山头片雨晴,扬州郭里见潮生。”到了李绅,他的多篇诗都写到金陵一带的海潮,但据他的《入扬州郭》诗前小序载:“潮水旧通扬州郭内,大历已后潮信不通。李颀诗‘鸬鹚山头片雨晴,扬州郭里见潮生’,此可以验。”滁州距离南京滁河入江口有一百多公里,距离镇江大约要远九十公里,因此海潮完全可以到达滁州西涧。《史记·货殖列传》有载:“郢之后徒寿春,亦一都会也。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正义》亦载:“合肥县,庐州治也。言江淮之潮,南北俱至庐州也。”这说明西汉时长江和淮河的海潮都可以到达合肥一带,长江、淮河都是入海的河流,也都会受到海潮影响而出现潮汐,当时滁州一带距离大海更近,更可以受到海潮的影响。
只要比较一下今天长江口的海潮最远能波及什么地方就可以得到证实。历史上,长江入海口由于上溯到江阴、镇江一带,因此潮汐更能往上游移动。据考,晋朝时,长江的海潮能到达江西九江一带,今九江港距离镇江港近四百公里。虞俦《舒州清明二首(其二)》:“试着轻衫问晓晴,野棠花下有清明。不如独上江楼去,坐听春潮送橹声。”舒州即令安徽安庆一带,今安庆港到镇江港约二百六十公里,此处“春潮”也是海潮潮波所能到达的范围。今天海潮在长江枯水季节可以上移到安庆一带,古代更可以到达这里。
(摘编自孙玉文《谈韦应物<滁州西涧>的“春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净沙·秋思》中罗列枯藤、老树、昏鸦等自然景观,使其成为诗中的意象,构成叙事要素。
B.虚构的桃花源等属于显性地理叙事中的自然性景观,常用来展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C.《滁州西涧》中的“涧”虽说法不一,但明清两代县志记载的地理位置和名称大体相同。
D.李绅《入扬州郭》诗前小序引用李颀《送刘昱》中的诗句证明唐朝长江入海口也有变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显性地理叙事和隐性地理叙事的共同点是人物和地理环境之间有精神的联系。
B.隐性地理叙事中人物性格特征和他后来生活的显性地理环境没有必然的精神联系。
C.虽然《滁州西涧》中的“涧”地点难认,但不影响海潮可以到达滁州这一结论。
D.仅仅根据唐代长江入海口变化的历史记录,还无法证明海潮可以到达滁州地区。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隐性地理叙事特征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湘云方言饶舌,将“二”说成“爱”。
B.《边城》中翠翠有着湘西女子天真、淳朴的性格特征。
C.鲁迅以故乡为背景创作了《祝福》《阿Q正传》。
D.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揭示了乡土差序格局结构。
4.材料一中条分缕析的论述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说明。(4分)
5.研究性学习中,语文兴趣小组对唐诗中常见的地名如扬州、瓜州、凉州等展开研究。请结合材料代表小组陈述研究的目的和方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重走纤道(节选)廖静仁
你居然鬼使神差地,再一次踏上了这条时隐时现于杂草丛生中的资水纤道。这不就是那一条曾经布满过你的童年及少年脚印的纤道么?
是的,内行人一看便知,你走路的姿式,你挥手的姿式,你蹲身的姿式,包括你身上散发出的某些气息,都会有意或无意地泄露出你曾经拉过纤、驾过船的消息来。我于是笑了,这是自豪的笑。
就这么沿资水步行,走得累了,饿了,看看天色,已近黄昏。这样的时候,江中就飘浮着雾霭了,是乳白色的雾,一缕一缕的,忽聚忽散,忽聚忽散。
景致无论如何是最美的。可是你腹中饥饿,巴不得能有一填饱肚子的地方。在水声愈来愈响的时候,终于见到一户人家了。然而迎接你的是一条狗,一条黑毛狼狗。这种狗自然很高大,相貌也很凶残。那狗站着,它像是在嗅着什么,猜度什么。大概对峙了有分把钟吧,它便缓缓地开始摇着尾巴了,眸子里,也溢出了温和的光泽。它刚进去,便钻出一人,是一老媪,约摸六十几岁吧。她见了你,点了点头,并无陌生的感觉,不问你从哪里来,也不问你到哪里去。待再转过身来时,已将一碗米饭递在你的眼前了。
你狼吞虎咽地吃着。那条黑毛狗就趴在妇人的身边,贪馋地望着你。妇人发话了:“看来你也是资水船帮的后代,有一股水腥气在你身上,这是它嗅出来的!”说着朝黑毛狗满意地瞥了一眼。“就这粗茶淡饭,你敞开肚子呷吧,呷饱了,就困一觉,这里前去,几十里都冒得人家借宿哩!”
…………
你的童年和少年是在资水的船帮里度过的。船帮,一般有五六条船以上,船上人丁,相互帮衬,形同一个和睦的大家庭。“纤狗儿,你也该消停消停哒,船头船尾乱爬么子嘛,还怕冒得你卖力气的时候啊!”这是你母亲的声音。你母亲总是巴望着你早日长成一条汉子,又总是想时常把你拴在身边。
是的,每逢船走下水,便是最好的养精蓄锐的时候,唯有掌艄的爷爷双目紧盯前方,两手紧抓舵柄,闯滩冲峡,不敢有一丝松懈。若是船往上行,你们便纷纷系了纤搭肩上岸,四脚四手形同狗爬着匍匐拉纤。船与船紧紧地咬着,纤夫们一队队相衔,喊着号子,打着口哨,艰辛中充满着乐趣。领头纤的自然是最具威信也最有力气的汉子,他手揽一大串纤缆,匍匐在队伍的最前列,一步一声号子,后面的则应着号子声,合着脚步,寸寸地向前逼进。拉到紧要处,一个脚趾头便是一颗铁钉,牢牢地钉紧纤道,腰杆弯成桥拱状,双手张开着,总想能抓住一根藤蔓或一根小草,喉咙里喘着粗气,口中呼着号子,阳光的曝晒下,闪着油亮汗光的身躯鼓胀着黝黑的肌腱,在汹涌着滚滚激流的滩峡江岸上定格成一队力与美的铜雕……长滩过去,这群拉纤的男人或女人,便横七竖八地仰躺在各自的船头上,沐着浸凉的江风,欣赏着碧蓝的天空和洁白的流云,那才是人世间最美的一种享受哦!
…………
吃饭的时候,那妇人曾告诉你,沿下游前去三十余里的地方,有一小镇,叫江北镇。妇人撩着发丝讲起了镇子中的事情。她说:“镇子中唯有一户人家是打草鞋营生的。当然,说是一户,其实是一人,是一老人。他的草鞋,打得很薄,穿上脚板轻巧得很,又能耐久,因此凡是驾船跑资水的人,或上或下,路过这镇子时无一不买他的草鞋穿……”
这小镇,诚如守着那条黑毛狼狗的,生世如谜一般的老妇人所言,委实是小。
“兴许,这儿并不是江北小镇?”你的脚步有些迟疑,心里在犯着嘀咕。
这样的时候,就有一厚重而又熟悉的声音飘了过来:“嘭——!嘭嘭——!”这当然是编织草鞋的人用木锤在打锤稻草的声音。在这小镇尽头的一座吊脚楼里,你看到了那位躬身的锤草人。他并没有回头,完全是凭着耳朵就听出有人在向他走近。“是来穿草鞋的么?”他那浑浊的问话一响起,握着锤的手就止住在半空了。
草鞋已没人穿了,他是知道的,但是他却仍然在编织,不停地编织,仿佛编织一个漫长的梦幻……然后,又是他亲手把自己编织的草鞋一双一双地扔进资水……“这草鞋是属于资水的!”他说。
…………
嗬——嗬!
那是你第一次加入纤夫的行列。是八岁还是九岁呢?反正是还不满十岁那个暑假吧。那时你父亲和伯父也还没有分家,兄弟俩合掌着一条木船。为了添几分薄力,也为了历练你稚嫩的肩膀,照例背着个纤搭肩,你在瘦而长的纤道上紧跟着大人们行走,纤搭肩紧紧地扣在稚嫩的肩胛上。每每你跟着大家喊起纤夫号子时,就总觉得有一股潜在的力量陡然间从身心中膨胀开来。那木船却总也无法切割开疯狂地压向船头的浪涛,那整个的一江激流,就如同稠稠的一江粘合剂,死死地把你们身后江流中的船粘合住,不让动弹。
你开始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了,甚至白沫也从嘴角两边渗了出来,那纤夫号子,渐渐地已经哼不成声了:
——嗬——嗬!
——嗬——嗬!
而那姿式,却还是崖石一般坚强地向前扑着,大汗淋漓的,童稚的你一样也在显示着不屈、骁勇和强悍啊。
也不知是不是你父亲的喊风号子真的感动了风婆,还是碰巧要起风了,江岸山巅上的树梢在开始骚动,纤道旁卷缩着叶片的小草也摇晃起来,那如同石块般向船头拱去的浪涛,也已有了粼粼波纹逆向闪动……
哦噢——喂——!
哦噢——喂——!
在此起彼伏的喊风号子声中,布帆庄严地升上了桅杆。
你父亲的嗓音渐渐喑哑下去,嘴角也渗出了鲜红的血浆。他把脊背复又弯成桥拱形状,两只脚掌,复又死死地扣进路面……平静而慷慨地,把力量凝聚在那根似乎永远也拉不直的纤缆上。
笨重的船终于切割开石块般坚硬的浪涛,开始前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再走资水纤道,巧遇老妇人,探访江北镇,过去的回忆穿插其中,在历史与现实中自由切换,恍惚中展现出一往情深。
B.文中反复描写纤夫们拉船时的姿态和号子,记忆中细节如此清晰,苦难、艰辛这些成长的主调被记忆染上苦涩的美感。
C.老妇人、编草鞋的老人是资水纤夫留下的历史印记,虽然“你”没有回答编草鞋的老人的问题,但他心中有自己的答案。
D.文末将“你”和父亲拉纤的情境叠合在一起先后呈现,具有象征意味,情境描写庄严、凝重,表现出对生命意志的敬畏。
7.关于文中描写老媪和狗这两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开始人和狼狗紧张对峙,随后气氛缓和源于狼狗对人身份的确认,情节奇特。
B.老媪带给陌生人“你”的温馨、自然氛围,经过贪馋的狗的衬托,更显生活意味。
C.一人一狗守护在人烟稀少的资水河边,充满了神秘色彩,留下了令人遐想的空间。
D.和老媪的相遇接续起“你”和过往的精神联系,让“你”的“自豪”并不孤独。
8.本文三次直接写到船夫号子,分别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文中的“你”既指代年幼拉纤的“你”,也指代多年后行走资水的“你”。作者用第二人称叙述过往,构成一种对话效果。请简要分析这种“对话”的内涵及艺术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上召问公卿,王恢曰:“臣闻全代之时,北有强胡之敌,内连中国之兵,然尚得养老长幼,种树以时,仓廪常实,匈奴不轻侵也。今以陛下之威,海内为一,然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韩安国曰:“臣闻高皇帝尝围于平城,七日不食。及解围反位而无忿怒之心。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故遣刘敬结和亲,至今为五世利。臣窃以为勿击便。”恢曰:“不然。高帝身被坚执锐,行几十年,所以不报平城之怨者,非力不能,所以休天下之心也。今边境数惊,士卒伤死,中国槥车相望,此仁人之所隐也。故曰击之便。”安国曰:“不然。臣闻用兵者以饱待饥,正治以待其乱,定舍以待其劳,故接兵覆众,伐国堕城,常坐而役敌国,此圣人之兵也。今将卷甲轻举,深入长驱,难以为功;从行则迫胁,衡行则中绝;疾则粮乏,徐则后利;不至千里,人马乏食。兵法曰‘遗人,获也’,臣故曰勿击便。”恢曰:“不然。臣今言击之者,固非发而深入也,将顺因单于之欲,诱而致之边,吾选枭骑、壮士,阴伏而处以为之备,审遮险阻以为其戒。吾势已定,或营其左,或营其右,或当其前,或绝其后,单于可擒,百全必取。”上从恢议。
(节选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材料二:
王恢言:“全代之时,匈奴不敢轻侵。”夫恢抑知代之所以安而汉之所以困乎?恢言以不恐之故,非也!汉穷海内之力,与匈奴争,而胜败相贸。夷狄贪鸷而不耻败,何易言恐也!全代之安者,代弗系天下之重轻也。匈奴即有代,而南有赵,东有燕,不能震动使之瓦解。燕、赵起而为敌方新,势且孤立而不能安枕于代,而觊觎之情以沮。天下既一于汉,则一方受兵而天下摇。率天下之力以与竞,匈奴坐以致天下之兵一不胜而知中国兵力止此也恶得如全代之时曾莫测七国之浅深哉?由此推之,代之所以捍匈奴而有余者,唯无可欲而不系中国之安危,故不争也。女真、蒙古之都燕,所以远南方也。中国之全力在于南,天子都燕,一失而不复收,其效大可睹矣。威以养而重,事以静而豫,如是者之谓大略。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匈奴坐以致天下A之兵B一不胜C而知中国D兵力止此也E恶得如全代之F时G曾莫测七国之浅深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致,招引,与《过秦论》“以致天下之士”中“致”的意思相同。
B.因,动词,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中“因”的用法不同。
C.重轻,偏义复词,与《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中“作息”的用法相同。
D.率,全,都,与《六国论》“率赂秦耶”中“率”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帝召见询问时,王恢一开始没有说出聂壹的策略,而试图通过弱小的代国没有被匈奴侵犯来证明汉朝被侵扰是因匈奴不畏惧,王夫之批驳王恢的观点没有大局观。
B.王恢和韩安国论辩的焦点在于战争是否对国家和百姓有利,韩安国用汉高祖的事例阐述不要轻易用兵,王恢则用匈奴入侵对军民的现实伤害加以反驳。
C.王恢和韩安国的论辩从道义转入战术,韩安国认为圣人之兵应以逸待劳,不宜劳师远征,王恢这时才将聂壹诱敌的计策献出,具有论辩的针对性。
D.王夫之具体分析了匈奴不入侵代国而侵扰汉朝的原因,就此阐发了自己为政用兵的见解,借驳王恢间接表达了对韩安国实施圣人之政意见的支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
(2)燕、赵起而为敌方新,势且孤立而不能安枕于代,而觊觎之情以沮。
14.史载,匈奴单于受诱惑到边境后,获知汉军有伏兵而退兵,从此以后拒绝和亲。王夫之通过批驳王恢也间接批评了武帝攻击匈奴的做法。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入秋游山赋诗略无阙日戏作五字七首识之以野店山桥送马蹄为韵(其一)
陆游
束发初学诗,妄意薄风雅。中年困忧患,聊欲希屈贾。
宁知竟卤莽,所得才土苴①;入海殊未深,珠玑不盈把。
老来似少进,通兴颇倾泻;犹能起后生,黄河吞钜野②!
【注】①土苴:渣滓,糟粕。②钜野:古湖泽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诗人回顾束发时开始学诗,少年意气妄图接近《诗经》中“风”“雅”的水平。
B.诗人中年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对屈原、贾谊的诗境有了体会,希望学习他们的诗歌。
C.“聊欲”“宁知”对举中饱含愧疚之情,“犹能”中又有自诩之意,情感抑扬变化。
D.诗题中的“戏作”点明本诗风格,以故作谦卑、潇洒的姿态来写身世的忧愤之情。
16.作者在诗中借比喻阐述了一些可以“起后生”的学诗体会,请简要列出。(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卫同学在学习方面有“拖延症”,老师检查他背诵《谏太宗十思疏》,听到“▲ ,▲ ”这一句时,语重心长地告诉他,魏征用“十思”劝谏的何止是太宗。
(2)这一期班级诗词鉴赏会的主题是“月”,谈到写月色有形有声,小蓝同学最推崇“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小关同学却引张若虚的“▲ ,▲ ”来比较,众人都说难分伯仲。
(3)琴棋书画是文人雅事,它们常出现在唐宋诗词中,例如描述书法的句子“▲ ”,描写下棋的句子“▲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稍等!在你即将下滑这篇文章之前,可以先停在这里想一想,你平时以多快的速度来阅读这样的文章?是速览要点,还是逐字逐句阅读?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现在互联网上好看好听的内容太多了,一天24小时,根本看不完啊!于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加速”视听内容了。听播客、看视频用两倍速,音频和视频网站给出了“1.25×”、“1.5×”、“1.75×”和“2×”观看选项,而网上还有各种“三分钟看电影”的内容。
(甲)?这个问题目前还A 。有些人认为,加快速度没问题,甚至还有好处。2021年的一项研究就显示,①讲台上的老师如果在用PPT播放讲课视频的话,②85%的学生希望可以加速播放,③这样更“有用”,④更快获得具体有用的内容,⑤能让他们更加集中注意力。加速听播客、看视频,就和名为“扫描”的选读技巧一样,可以作为你主动寻找重要信息的有用工具。事实上,原本这种速听的功能是为视力障碍者设计的。由于他们平时可能较为依赖屏幕阅读器、文字转语音等辅助功能,他们能适应非常快的语速,甚至能将听播客的速度提高到5~6倍速,只需习惯了就好。
然而也有人提出,加快速度浏览互联网上的内容会引发一些负面的影响。西班牙心理学家提到,(乙),那你的大脑就会习惯于接受这种刺激,导致你平时更难集中注意力,或者注意力集中的持续时间缩短,没有耐心。快节奏的刺激可能会让你忽视必要的细节,使得你的大脑难以对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处理,而只是B 。“在25岁之前仍然持续发育的大脑中,这存在一定的风险。”美国心理学会的一项研究发现,以3倍速播放讲座视频时,学生的理解能力会直线下降。
18.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第三段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甲、乙两处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首段中画波浪线的“下滑”一词使用是否合理?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22.问号和引号都有突出强调的作用,请从文中各举一例具体说明。(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阅览网络上的消息,它们给我们提供了各种事实。我们阅览到的这些事实是现代中国的真实,但中国的真实又不止于此。对于有志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青年,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些网络中的“真实”?又该如何去认识现代中国的“真实”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中“这些地理意象、地理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性和人文性两种,前者如黄河、长白山等生态景观,后者如故宫、长城等文化景观,以及作品中虚构的景观如桃花源、呼啸山庄等”可知,虚构的桃花源属于显性地理叙事中的人文景观,根据材料一中“显性形态的地理叙事常以对自然风景的描写来讲述人物身上所发生的事件,从而表现人物的心理与性格”可知,地理叙事常以对自然风景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桃花源并非自然性景观,B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A项,根据材料一对地理叙事特征的阐述可知,不管在显性地理叙事还是隐性地理叙事中,作品中的人物都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的习性、个性,所以正确。B项“没有必然的精神联系”说法绝对。材料一谈及显性地理叙事中地理环境与性格特征之间是有联系的,且隐性地理叙事中人物性格特征和他后来生活的显性地理环境有无“必然联系”材料并未涉及。C项,虽然“涧”的地理位置存在争议,但材料二考据证明了海潮可以到达滁州,于文有据。D项正确,材料二从长江、淮河入海口变化和入海口潮水可以波及的范围两个方面证明海潮可以到达滁州,这两个前提条件均是必要的,仅取其中一点,条件不够充分。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一,从作者维度看,隐性地理叙事中“作者的地理基因、地理想象、地理记忆等在作品中的深层表达,也是作家的文化观念、思维观念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内容在文本中的隐性呈现”。从作品人物维度看,“地理叙事也可通过作品人物来‘追溯’,因为地域特征会对人产生影响,并通过人的精神、气质、习性等呈现出来”。A项,作品人物湘云在大观园中被谑笑的方言体现她在南方长大的生活气质、习性,是一种深层与隐性的呈现。B项,翠翠与边城之间是人物和显性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C项,鲁迅以故乡为背景创作了系列小说,体现了故乡文化对作家的影响,但C项本身没有展现深层表达和隐性呈现的具体内容。D项,《乡土中国》是学术类著作,不属于文学性的地理叙事文本。
4.【答案】①概念科学分类:如将地理叙事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又将显性地理意象、地理景观分为自然性和人文性两类。②分角度展开思路:如挖掘隐性叙事,分别从作家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作品人物分析两个维度展开。(每点2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5.【答案】[示例]①研究目的:通过地名了解作者的人生轨迹,知人论世;分析地名中隐含的历史、地理等文化要素,把握作者的深层感情。②研究方法:融合历史、地理等不同学科,准确把握地名蕴含的意义;考证相关资料,彼此参照,形成共识。(每点3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情境中唐诗中的地名研究,可以参照材料一显性地理叙事和隐性地理叙事理论,从地名与作者生活轨迹的显性层面梳理其行踪,从地名与作者情感关系的隐性层面探究其情感寄托,进而确定研究目的。材料二关于“潮”这一词语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方法的启示,即跨越学科互相参照,搜集资料考据证实。本题紧跟研究性学习、跨学科学习、词语梳理与探究等任务在新课标任务群教学任务中的具体要求,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6.【答案】B
【解析】B项“苦难、艰辛这些成长的主调被记忆染上苦涩的美感”表达不够准确。成长中既有苦难与艰辛,更有不屈向上的生命意志;既有苦涩的回忆,更有对生活给予自己激励的自豪。全文“成长的主调”应该是昂扬向上的。
7.【答案】D
【解析】D项“和老媪的相遇接续起‘你’和过往的精神联系”表达不准确,和过往的精神联系在资水之旅开始时就已经发生了,而且也没有体现出“‘你’的‘自豪’并不孤独”的情感内涵。
8.【答案】第一次用号子引起回忆,结构上跳跃过渡;第二次用渐弱的号声展现拉纤的吃力,刻画人物形象;第三次用雄壮的喊风号子展现强健的生命意志,深化主旨。(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文中多次直接描写号子,有昂扬的,也有低沉的;有拉纤的,也有喊风的。这些描写或是在结构上跳跃过渡,或是刻画人物形象,或是在情感基调与主旨表现等方面发挥作用,这些都需要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准确把握。
9.【答案】①与年幼的“你”对话展现了对船帮生活的回忆,揭示其对生命成长的意义。②与行走的“你”对话展现了对传统消逝的感伤和传承传统精神的愿望。③对话是一种回忆交流,也是一种审视与再领悟,既丰富了主题内涵,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每点2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故事的叙述技巧多种多样,本文将人称的使用、时空穿插巧妙结合,使人称的使用呈现出复合特征;亲切自然的第二人称与自我对话的郑重、严肃结合,使文章亲切而厚重。回答问题时需要从内涵和艺术效果两个方面展开,探寻文章情感和主题的丰富性,以及叙述风格的艺术性。
10.【答案】BEG
【解析】原句为“匈奴坐以致天下之兵,一不胜而知中国兵力止此也,恶得如全代之时,曾莫测七国之浅深哉?”,意为“匈奴不费力量就可以招来全天下的军队,一旦汉军不能获胜,匈奴人就会知道中原的兵力不过如此,哪里能够像代国保有全境时那样,匈奴人无法探测到战国七雄的深浅呢?”
11.【答案】D
【解析】A项,“可诱以利致之”中的“致”是招引的意思,“以致天下之士”中的“致”是招来的意思,两者属于同一义项。B项,“将顺因单于之欲”中的“因”是动词,意为“顺应”;“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中的“因”是介词,意为“通过”。C项,“代弗系天下之重轻也”中的“重轻”是偏义复词,偏指“重”;“昼夜勤作息”中的“作息”是偏义复词,偏指“作”。D项,“率天下之力以与竞”中的“率”是动词,意为“率领,动员”;“率赂秦耶”中的“率”是副词,意为“全,都”。
12.【答案】D
【解析】王夫之的观点是“威以养而重,事以静而豫,如是者之谓大略”,韩安国圣人之政的要点是“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前者重谋略,后者重道义,二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述角度并不相同,因此并不能说王夫之由此间接支持韩安国实施圣人之政的意见。
13.【答案】(1)圣人是拿天下利益来加以考虑的,不会因为个人的私怨而去损耗天下既成的功业。
(“度”“伤”各1分,句意2分)
(2)燕国、赵国起兵而成为它敌人的势头刚刚开始,它势必陷入孤立而不能在代地安眠,那么它窥伺代国的心思因此会收敛。(“势”“以”各1分,句意2分)
14.【答案】①历史事实:汉朝穷尽海内的力量和匈奴作战,只是互有胜负,不宜贸然出兵。②战略意义;汉朝边境牵动全局,一旦失利会让匈奴摸清虚实。③为政策略:作为君王应该养威守静。(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武帝攻击匈奴,韩安国从圣人政治和战术两个层面进行劝谏,王夫之站在战略全局的角度来分析君王行为,材料二分别从军事实力、战争利害和君王为政策略三个维度展开论述,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雁门郡马邑的地方豪强聂壹通过官任大行的王恢(向武帝)建言说:“匈奴和汉刚刚和亲,亲近信任我边境军民,可以用利益诱惑他们,招引他们前来,我们埋伏军队袭击他们,这是一举破敌的方法啊。”武帝召集公卿询问,王恢说:“我听说代国保有全境的时候,北面有强大的胡人为敌,境内又受中原军队的牵制,然而尚且能够赡养老人、抚养幼儿,按照时节播种,仓库里的粮食经常是丰足的,匈奴不敢轻易侵扰它。如今凭借陛下的威严,天下成为一体,可是匈奴侵扰盗窃不停,(原因)不是别的,是不畏惧的缘故啊。我私下认为攻击它是有利的。”韩安国说:“我听说高皇帝曾经被围困在平城,七天不能进食。等到解围回到京城却没有怨怒的心思。圣人是拿天下利益来加以考虑的,不会因为个人的私怨而去损耗天下既成的功业,所以派遣刘敬与匈奴和亲,到如今已经有五代的好处了。我私下认为不进攻匈奴是有利的。”王恢说:“不对。高皇帝亲自披坚执锐,征战几十年,之所以不去报复平城的旧仇,不是力量不足,是为了让天下百姓人心安宁。如今边境数次被掠扰,士卒或死或伤,中原地区运载军民的灵车络绎不绝,这些是有仁心的人不忍心的。所以说攻击他们是有利的。”韩安国说:“不对。我听说发动战争时要用饱暖的将士等待饥饿的敌人,要用整治好的军队等待纷乱的敌人,要用驻扎休息好的军队等待疲惫的敌人,所以战事一起就让敌众倾覆,攻打敌国就攻陷城池,安坐而能役使敌国,这是圣人的用兵之道。如今如果卷起铠甲轻易发兵,深入敌境长驱直入,难以建立功劳:纵向行军就容易受到腰击的胁迫,横向行军就容易被隔绝剿袭;急速行军粮食会匮乏,慢速行军就不能抓到有利时机;行军不到千里,人和马都缺少食物。这是兵法说的‘把士兵送给敌人俘获吧’,我所以说不攻击是有利的。”王恢说:“不对。我今天所说的攻击他们,不是发兵深入敌境,是想要顺应匈奴单于的欲望,诱惑招引他们到边境,我选调骁勇的骑兵和勇猛的士兵,偷偷埋伏来行动,用这做袭击的准备,查看并遮蔽险要的地形,用这做防备。我们的大势已定,有的在他们的左方攻击,有的在他们的右方攻击,有的在他们的前方阻击他们,有的在他们的后方断绝去路,单于一定会被擒获,万无一失,一定会获胜。”武帝听从了王恢的意见。
材料二:
王恢说:“代国保有全境的时候,匈奴不敢轻易侵扰。”王恢难道真的知道代国安宁、汉受困的原因吗?王恢说是不畏惧的原因,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汉朝以整个天下的力量和匈奴争斗,可胜败还互有变换。夷狄之人贪婪狠毒,不把失败看作耻辱,哪里会轻易说害怕谁呢?保有全境的代国安然无事,是因为代国不关系天下之重啊。匈奴即使占领代国,而南面有赵国,东面有燕国,不可能使这两个国家受到震动而土崩瓦解啊。燕国、赵国起兵而成为它敌人的势头刚刚开始,它势必陷入孤立而不能在代地安眠,那么它窥伺代国的心思因此会收敛。天下既然已经被汉朝统一,那么一方有战事而整个天下都会动摇。动员整个天下的力量与匈奴争锋,匈奴不费力量就可以招来全天下的军队,一旦汉军不能获胜,匈奴人就会知道中原的兵力不过如此,哪里能够像代国保有全境时那样,匈奴人无法探测到战国七雄的深浅呢?由此推断,代国之所以抵御匈奴而有余力,是因为这里没有匈奴想要的东西又不关系天下的安危,所以不愿意力争罢了。女真和蒙古定都燕,是为了远离南方。中国的主要力量在南方,而天子定都燕,一旦失利便不能再收复,这样的后果是大可以看到的。威严因为养护才显得庄重,事情因为心静才办得安适,像这样的就可称为有大谋略。
15.【答案】A
【解析】“风雅”既可以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也可以指代诗歌或与诗文相关的事。联系整首诗作者“学诗”的经历可知,这里应该是泛指诗歌或与诗文相关的事。A项错误。
16.【答案】①学习态度应该严肃认真,不宜轻率、肤浅,否则得到的往往是糟粕。②学习要不断钻研,境界要不断深入,否则难以得到更多的精华。③学习要持之以恒,不断积累,这样学问最终能够形成黄河奔涌之势。(每点2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本诗借比喻来阐述学诗的体会,从而启发后进。第一处将轻率、肤浅地学习所得的结果比喻为“土苴”,第二处将学诗过程比作入海探珠,第三处将持之以恒学习后的诗情比作黄河大水,可以倾泻吞没大泽。答题时要弄清诗中比喻的内涵,再根据题目要求加以整合。
17.【答案】(1)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2)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3)[示例]矮纸斜行闲作草(或挥毫落纸如云烟) 闲敲棋子落灯花(或老妻画纸为棋局)
18.【答案】A.众说纷纭B.囫囵吞枣(每处1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A处,根据后文“有些人认为”“然而也有人提出”,可见对这个问题大家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所以可以填“众说纷纭”。B处,从前文“忽视必要的细节”“难以对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处理”可以看出,快节奏的刺激让你并不能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具体理解,所以可以填“囫囵吞枣”。该处要关注前句的语法结构。前句主体为“快节奏的刺激可能会让你……,使得你的大脑……”,“而只是”对应的是“使得你的大脑难以对内容”如何。若填“走马观花”或“蜻蜓点水”,则主要指阅读行为,而不是指大脑对内容处理的深度,所以不够恰当。
19.【答案】第①句关联词和主语位置不当,应将“如果”提到“讲台上的老师”前面。第④⑤句顺序不当,应将第④句放到第⑤句后面。(每处2分)
【解析】第①句关联词使用不当,当关联词放在主语后面时,两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一致的;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应该放在主语前面。第④⑤句顺序不当,表达不连贯。“能让他们更加集中注意力”作为条件,应该放在“更快获得具体有用的内容”前面。
20.【答案】[示例]甲:倍速听或看会造成什么影响
乙:如果你习惯快速观看内容(每处2分)
【解析】甲处是问句,引出后面的问题。后面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快速视听”,主要问题是影响如何。对于影响,后文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维度给出了不同的意见,所以填“倍速听或看会造成什么影响”。乙处,根据后句“大脑就会习惯于接受这种刺激”,可推断前句是产生这种影响的行为,根据语段内容可知,应该是“习惯快速观看”;另外,后一句的关联词是“就”,前句可对应补出“如果”。
21.【答案】[示例一]合理。①“下滑”一词模拟网络阅读语境,营造情境,更切合文段话题内容。
②用词的创意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新鲜感,引起其关注。
[示例二]不合理。①“下滑”一词不符合纸质阅读表达习惯,不符合语言表达的语境要求。②语法上,“下滑”与宾语“文章”搭配不合规范。(观点1分,理由3分,意思对即可)
22.【答案】①问号:针对性的提问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如文段首段用两个问句引起读者关注,提领文段中心问题,起到了突出问题的作用。②引号:引号也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如“这样更‘有用’”中用引号突出倍速播放的作用。(每点2分)
23.【写作提示】
网络消息提供的事实是现代中国的真实,但是由于个人阅览的碎片化特征,它们只是中国真实的局部,给阅览者留下的是局部、片面的印象。如果要宏观把握中国的真实,就需要从多层面、多角度,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中国,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更加合理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