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考成绩揭晓,他第一时间计算的不是分数线,而是钱包厚度。
“637分,钱包不保了!”物理老师杨李怡对着手机屏幕笑叹。这个分数足以让多数考生欣喜若狂,却让这位双流中学的教师不得不兑现承诺——自掏腰包请一百多名学生吃火锅。
这位31岁的青年教师曾以650分考入清华,做过程序员,三年前毅然转身踏上讲台。2025年高考,他带着第一届学生走进考场,只为完成一个“全程陪同高考”的约定。
一场被学生“套路”的温情赌约
“他们打趣说考不到600分就请吃饭,我说600分太瞧不起我。”杨李怡笑着回忆。
另一个班的学生立刻加码:“考640分才配得上杨老师的水平!”一句玩笑,成了师生间庄重的契约。
最终他交出了数学146、外语144、物理96的亮眼答卷,总分637分距离约定仅差3分。查分时他唯独对物理耿耿于怀:“其实能考满分的。”教师骨子里的精益求精展露无遗。
考场上的顿悟:比分数更重要的是温度
物理考场上,这位专业教师竟紧张到手心出汗。
“因为我是物理老师,更怕在学生面前失手。”这份切身体验让他顿悟:教师不能只做考后分析师,更要理解学生考场上的心跳。
非智力因素对成绩的影响,第一次如此真实地击中他。数学提前交卷的从容与物理考场的紧绷形成鲜明对比,这将成为他日后课堂里最珍贵的教学案例。
从清华程序员到讲台:人生赛道转换的启示
他曾是清华园里的代码高手,却在三年前选择与机器告别:“我想和人打交道。”这个决定让他收获了超越代码的温暖。
炎夏里他为学生买西瓜解暑,课间学生会悄悄将冰镇矿泉水放在他讲台上;他关注着每个孩子的情绪起伏,感冒时办公桌上总会出现不知谁放的感冒药。
火锅沸腾处,是人生新起点
当沸腾的红油锅底端上餐桌,氤氲热气中映照着一张张青春脸庞。这不是简单的师生聚餐,而是一场郑重的人生交接仪式。
“考好了可喜,考不好也不必怀疑自己。”杨李怡举杯寄语少年,“高考不是人生唯一的路途规划。每条赛道都有成功的人,找到热爱并做到精通,你自有不可替代的光芒。”
火锅的热气蒸腾着,如同少年们无限可能的未来。这位践行“陪跑”承诺的老师用行动证明:教育最动人的模样,是我虽在岸上指引方向,却始终记得水中前行的重量。
人生真正的考场,从不在封闭的教室。当一位教师敢于跳进学生的激流里同游,分数早已化作浮标,而那份共同泅渡的勇气,才是穿越岁月洪流的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