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红 薛凯琳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创业人才作为支撑,以创新发展为根本动力。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寻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融合的切入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协调、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服务特色、合作育人、专创融合、平台共享”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应运而生,其注重从多个维度整合资源、优化教学方法与实践途径,对于以创新创业教育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抓住四个着力点
首先,以高校所在地区的产业特色、社会需求为导向,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挖掘地方资源,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创业项目和实践机会,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更具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形成高校与地方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可以开展地方产业调研,了解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据此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使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其次,注重高校与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的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创业导师和实际项目,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科研机构提供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多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实践指导等环节,弥补高校教育资源的不足,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市场环境和行业动态,提升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再次,打破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壁垒,将创新创业理念和方法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培养,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创业问题,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协同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最后,搭建集教学、实践、交流、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同时实现资源共享。包括线上线下的课程资源、实践项目库、创业孵化基地、校友网络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获取各类资源和信息,进行自主学习、项目合作与创业实践。平台资源共享还能够促进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高校如何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首先,创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以鄠邑区为例,该区域形成“文化+农业”“文化+旅游”等新型业态,当地高校可组织与文化旅游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此外,部分地区的智能制造相关产业较为发达,高校可以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引入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案例和项目,注重培养具有较强产业升级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其次,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校要展现担当。高校要依据地方产业特色孵化的创新创业项目,如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文化旅游创意开发等,直接带动地方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部分高校依托农业学科优势,开展农产品电商创业项目,整合供应链,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拓展销售渠道,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还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再次,高校要与地方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不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学生参与的科研创新项目,如智能制造领域的工业机器人研发,若能应用于当地企业生产,就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扎根当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形成人才集聚效应,构建起高校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最后,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在营造社会创新生态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普及活动,能够激发社会大众的创新意识,提升全民创新创业素养。高校师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往往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如环保科技、养老服务创新等,这些项目的推广应用,为解决社会民生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高校举办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企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加速知识流动、技术转移与资本融合,营造全社会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浓厚氛围,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筑牢根基。
“服务特色、合作育人、专创融合、平台共享”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在高校教育改革进程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广阔前景,通过持续深化多元策略探索、强化保障机制、剖析联动效应、应对时代挑战、优化成效评估,高校将不断完善这一育人模式,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核心引领作用。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