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笔下流淌的文字,成了万千考生的考题。而当她自己坐到考卷前,却错得一塌糊涂。
青年作家王彤乐最近遭遇了写作生涯中最戏剧性的一幕——她发表在《中学生百科》上的散文《蓝气球和甜月亮》,成了上海市虹口区初二语文期末统考的阅读理解材料。面对自己亲手写下的文字,这位作者却在选择题上栽了跟头。
“第一个排除的就是C,结果正确答案就是C。” 王彤乐无奈地坦言。那道让她折戟的题目,直指文中精妙的描写句:“那些色彩鲜艳的气球在雾蒙蒙的天空里漂浮,穿过树林、穿过羊群、穿过低矮的房屋。”
题目问:对三个“穿过”的表达效果分析,哪一项不恰当?王彤乐认为C选项“具体展现了西北戈壁独特的自然景象和生活环境”明显错误——气球飘过树林房屋怎就成戈壁特色了? 可冰冷的标准答案偏偏选中了它。
更令人深思的是,王彤乐承认自己“语文阅读理解从小就不太好”,即便面对自己用真情实感写下的童年戈壁记忆,剩余三道主观题也答得“不太全面”。当创作本能遇上应试分析,作家与考生身份碰撞出刺眼火花。
面对这场错位的考试,虹口区教育局的回应颇有深意:“文章写出来就不属于作者本人了。”其言外之意耐人寻味——文本一旦诞生,便拥有了独立生命,原作者权威在标准答案面前也得退让三分。
这并非孤例。多年以来,无数作家面对根据自己作品设计的考题时哑然失笑。周国平就曾坦言无法答出自己散文的阅读理解题;韩寒更戏言:“我真不知道我写文章时是怎么想的。”
当文学鉴赏沦为精确拆解,语文教育是否正偏离本真? 王彤乐的经历撕开了教育现场的一道裂缝:我们训练孩子用放大镜观察文字肌理时,是否忘记了让他们感受文字的心跳?
那位在西北天空漂浮的蓝气球,本应承载孩子对美好的向往。当它飘进考场成为分析对象时,我们更需思考:语文教育的终点,究竟是培养答题机器,还是孕育能感受文字温度的灵魂?
教育局工作人员那句“没有所谓的标准”或许道出了真谛——允许一朵花被闻出不同的芬芳,一颗星被看出各异的光芒,才是对待文学应有的虔诚。
蓝气球终将继续飘荡。而它下次落进试卷时,能否少一分标准答案的桎梏,多一分对灵感的敬意?答案写在每个教育者的选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