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将至,多少学子已开始放飞自我?然而山东航空学院的83名学生却在这个夏天迎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翻车”——期末考试作弊被公示曝光,集体登上学校教务处的“期末考核违规作弊曝光台”。
学校教务处官网公示
这份长长的名单里,作弊手段堪称“八仙过海”:文具袋暗藏小抄、学生证内页密写公式、手心手背变身“移动笔记本”,更有甚者交换答题纸、公然用手机拍摄试题……五花八门的操作,暴露出的是对规则底线的漠视。
正当舆论哗然之际,一则关键反转浮出水面。
网络热传的“作弊学生手持诚信考试横幅”照片被校方紧急辟谣。记者查证发现,这实则是山东交通学院航空学院去年活动的旧照!山东航空学院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我们隐去了学生姓名学号,绝不会发布作弊考生照片。”
一次乌龙,照见了两种温度。
一边是某些学校动辄公开检讨、示众式处罚的粗暴做法,另一边是山东航空学院在坚守规则的同时,为年轻灵魂保留尊严的克制——隐去姓名学号,拒晒照片,惩戒之余仍留改过之门。
孔子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考试诚信绝非小事。当交换答案成为“互助”,手机拍题被视为“机智”,这种扭曲的“创新”终将反噬学术根基。社会各界的深恶痛绝,指向的是对公平底线最本能的守护。
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制造“完美受害者”,而是唤醒迷途知返的可能。
山东航空学院的处理方式之所以值得肯定,正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违规公示,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惩戒是手段而非目的,给成长留一扇窗,远比将人钉在耻辱柱上更有价值。
这个暑假,有人享受自由,有人反思过错。而所有学子终将明白:人生这场大考,作弊永远无法通关。当诚信成为深入骨髓的自觉,才是教育真正的胜利。
考试红线不可碰,
但惩戒亦需存温度。
网络求真擦亮眼,
莫让乌龙伤无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