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丁汀
通讯员 邓盛强 陈识
随着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志愿填报成为考生和家长们面临的新挑战。志愿填报不仅仅是一次重要的选择,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有人因反复权衡院校专业而犹豫不决,有人因分数与预期的落差而陷入迷茫,有人在“专业是否适配”“分数能否达标”中陷入担忧……不少考生在这一阶段会经历情绪的起伏、选择时的犹豫不定,甚至产生自我怀疑的心理波动。如何准确识别这些情绪信号?家长又该以怎样的科学方式引导,帮助孩子在关键期保持心理平稳?29日,记者采访了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一病区李轶琛主任,为考生和家长提供专业建议。
这些心理状况需引起重视
经过两周的等待,高考已经出分,无数家庭经历了紧张、期待、喜悦或失落的情感波动。考后获悉分数到志愿填报前这段时间是情绪状态波动变化最显著的一段时间,李轶琛提醒,如果考生出现下面几种心理状态,需要引起重视:
第一是情绪大起大落,部分考生可能会出现情绪大起大落的极端表现,时而异常兴奋、言语夸大,自视能力非凡;时而又情绪低落、自暴自弃,整日闷闷不乐且拒绝与人交流。
第二是过度焦虑,出现焦虑情绪下,有些考生面对志愿选择时会犹豫不决,难以做出决定,不断反复确认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有些考生可能会过度紧张、惴惴不安、夜不能寐,甚至出现强迫行为。
“更值得关注的是出现抑郁情绪的考生,他们往往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什么都考不上,将自己封闭在家中,对一切事物丧失兴趣,活动量大幅减少。”李轶琛表示,若考生出现这些表现,并伴随饮食、睡眠紊乱,如暴饮暴食、失眠早醒,或体重短期内波动超过5%,需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家长的倾听比指导更重要
那么如何应对这些情绪波动呢?李轶琛介绍,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引起情绪波动的现实问题有很多,比如对专业的了解不足、担心自己的分数不够、对未来趋势的发展不确定等。“在这个过程中,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 她强调,“兴趣和爱好是人生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会拥有持续的动力,而不是被外在压力所驱使。”
在帮助孩子应对志愿填报带来的心理压力时,家长的引导方式尤为关键。李轶琛表示,家长需要避免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切忌过度干预,比如强硬地要求孩子必须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或“稳定职业”;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忽视孩子的真实兴趣和个人诉求,这样反而可能让志愿填报成为家庭矛盾的爆发点。
李轶琛建议,科学的支持方式应该建立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家长首先要做的是耐心倾听,鼓励孩子敞开心扉表达真实想法,深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在掌握这些基本信息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深入调研,通过查阅资料、咨询专业人士等方式,全面了解目标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前景等实际情况,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想象与现实的差距”。如果在选择过程中出现意见分歧,家长应该保持理性态度,通过客观数据和真实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而不是情绪化地施加压力,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对于考生自身而言,首先要学会坦然面对并接纳自己的真实状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结果,将其视为宝贵的人生经历,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李轶琛表示,当感到困惑或压力过大时,主动寻求帮助是明智之举,可以找信任的人倾诉心声,或是向有经验的前辈请教,这样往往能获得新的视角,帮助缓解焦虑情绪,同时要认识到志愿填报同样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尤为重要。
过渡期劳逸结合是关键
志愿填报完成后,考生就将迎来2至3个月的过渡期。李轶琛表示,对于想要充分利用假期为大学生活做准备的考生而言,需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身心平衡。
在学业准备方面,可以根据所选专业方向适当提前接触一些基础知识和入门内容,但切忌给自己施加过大压力,避免适得其反。在身心调节上,可以通过跑步、舞蹈等有氧运动来放松心情、增强体质,也可以培养一些新的兴趣爱好。此外,保持适度的社交互动也很重要,可以多与家人和朋友分享对未来大学生活的期待,这样既能缓解可能的孤独感,又能获得情感支持。
李轶琛表示,高考志愿填报是人生的重要选择,但它并非终点,考生和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注重心理建设。她同时提醒,若孩子出现明显的心理波动甚至躯体症状,应立即寻求专业帮助。据悉,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一病区,每周会定期开展3至4次大团体治疗活动,依据年龄段分为儿童(12岁以下)、初中生(13-15岁)和高年龄段青少年(16-18岁)三个团体,重点帮助解决青少年在人际交往和沟通表达方面遇到的困惑。针对特殊需求的患者,科室还提供个性化的小团体和家庭治疗方案,通过物理、心理或药物等专业方法进行干预,或给出进一步的治疗建议。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