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长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严格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试题深度契合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难度设置科学合理,充分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试题有效测评了学生的地理学业水平,落实了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一
回归学科本质,彰显核心价值
试题立足地理学科特点,全面彰显了地理学科人地协调、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实践能力等独特的育人价值与时代使命。通过精心设计多层次、多视角的问题体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使每个题组都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例如,第3、4题围绕“板块构造学说”,从基础理论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运用该学说解释现实的地理现象;第14、15题依托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统计图,引导学生从定量信息提取入手,深入思考如何依据自然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进而探讨区域地理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例如,第21题(3)肇兴信团鼓楼及当地民居屋顶坡度和降水的关系,22题(3)巴西把主要糖料作物加工成酒精作为燃料缓解能源短缺,23题(3)荆江的治理等人地协调观的考查,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和保护自然的意识,理解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协调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
聚焦关键能力,考查思维方法
试题精准把握核心素养内涵,实现了对其全面合理的考查。通过运用丰富多样的地图及相关资料,着重培养关键能力和学科思想的灵活运用。例如,第8、9题以欧洲西部海滨浴场旅游资源为载体,通过对伦敦气候类型的认知考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地中海沿岸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生动体现了气候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体现出不同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第22题以俄罗斯和巴西两国为命题线索,系统考查了地理位置、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等区域认知的核心知识,有助于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认识不同的区域既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例如,第22题(4)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着南部山区修建的原因和24题(3)东北平原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等设问,体现了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感受人地系统是一个综合体,需要从多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角度加以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系统、动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
构建多元情境,培育必备品格
试题的情境素材来源真实可靠、新颖多元,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试题从情境中引发问题,再转化为解决问题的任务,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领会和建构知识。题目呈现方式灵活多样,能多角度精准体现地理思想,并为问题解决提供丰富线索。例如:第1、2题,创设观测气温的实践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从工具选择到结果分析进行全过程学习,有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适当的地理实践活动方式,观察和认识地理环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地理实践兴趣。第17、18题,以独库公路冬季封闭的生活场景为背景,考查学生对西北地区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导向。第19、20题,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载体,深入考查港澳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区域繁荣与协作的关系,感受区域之间差异与联系。
四
厚植家国情怀,体现责任担当
试题坚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理念,在展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例如,第21题以少数民族特色民居—肇兴侗寨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了解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时,认识其分布地区的自然环境。通过对肇兴旅游业发展的探讨,聚焦国家乡村振兴等重大发展战略;第23题以我国构筑长江防洪防线成就为切入点,增强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自信;第24题紧密关注吉林省产业发展,立足家乡,关注家乡环境及生产发展对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并尝试用绿色发展的理念,对家乡的发展规划提出合理建议,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第5—7题以我国深度参与非洲“绿色长城”生态治理工程为情境载体,巧妙构建地理知识与现实议题的联结。试题以中非携手抵御撒哈拉沙漠南侵的实践为切入口,从区域生态环境、国际合作模式等维度,系统考查学生运用地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非洲在土地荒漠化治理中的现实挑战与破局路径。同时,试题通过展现中国在生态修复技术输出等方面的担当作为,使学生直观感受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激发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潜移默化地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知识考查与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培育的有机统一。
综上所述,2025年长春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依托科学规范的命题设计,以多维度、立体化的考查体系,全面实现对学生地理知识储备、实践应用能力及核心素养的精准测评,为未来初中地理学科教学“重视基础、强化素养、融合价值”的改革指明了方向。这种教考衔接的良性互动,既确保了考试对教学的科学评价功能,又为教学诊断、改进提供了客观依据,为培养具有扎实地理功底兼具创新思维能力和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奠基。
来源丨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