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种下的友谊种子,如今长成了什么模样?当加拿大少年捏起第一片桑蚕丝,当篮球场爆发中文和英语的欢呼声……一场关于文化对话与青春碰撞的故事在育才实验学校悄然展开。
7月4日,加拿大剑桥国际学校“发现中国”师生访华团再次走进育才校园,开启了一段交织着传统与现代、洋溢着欢笑与感动的交流之旅。当太平洋的风跨越万里与深圳湾的潮声相遇,大家发现,原来,文化交流最动人的部分,永远藏在学生们发亮的眼睛里。
缘起:晨光迎远客
当天上午,育才实验学校校领导、英语组教师以及七年级礼仪队的同学们整装待发,9名负责一对一接待的学生则手持加拿大伙伴名卡,等来了久违的朋友。随着搭载加拿大师生的车辆缓缓驶入校园,掌声与《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瞬间响彻上空。
欢迎仪式在报告厅举行,育才合唱团以空灵的嗓音演绎《玉盘》,啦啦操队员则凭借活力四射的舞姿呈现《青春洋溢》。“去年今日,我们初相识;今朝重逢,情谊更胜昔。”随着主持人黄安怡老师和高峻屹老师流利的中英双语开场,大屏幕上缓缓播放起去年两校初次相遇的珍贵影像——孩子们的灿烂笑脸、紧握的双手、互换的礼物……时光仿佛在此刻重叠。
“两校友谊如同一棵大树,在彼此的关怀中茁壮成长。”育才实验学校校长龚振回顾了两校从初识到深度合作的历程,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许。加拿大剑桥国际学校国际交流主任Nahia Zainab Syeda则用中文表达着感谢,她动情地表示:“育才的热情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这面校旗将成为两校友谊的永恒见证。”
两面校旗在掌声中交换,红色与蓝色的校徽在阳光下交相辉映。另外,龚振还特意给加拿大师生准备了育才建校四十周年徽章作为纪念,传递对未来持续交流、友谊长存的期待。
交融:丝路绽新花
在讲解员高峻屹与黄安怡带领下,加拿大师生漫步育才校园,解锁了一个个充满惊喜的“文化盲盒”。校园图书馆内,人均23册藏书、人脸识别借书系统让人惊叹不已,“每月亲子共读计划”更展现出家校共育的温情;小剧场内,唐诗吟唱与现代舞交织,诠释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刻内涵;体育馆内可调节的篮球架与羽毛球网引起加拿大师生的兴趣;篮球场内,一场即兴的友谊赛在喝彩声中展开;走进乒乓球室,尤其是在了解到乒乓球是中国国球后,加拿大师生跃跃欲试,纷纷与育才学子展开切磋;校园健身房内的智能跑步机与力量训练设备也井然有序……
师生们又来到“地铁体验馆”——这个藏在学校里的博物馆,不仅完整呈现出深圳地铁的发展历程,也深度剖析着深圳这座科技之城的魅力所在。而在“心理发泄室”,则摆放着各种小摆件、沙盘、舒服的沙发、可爱的玩偶、沙袋人偶等,让人感觉温馨有趣。校园内,环绕操场四周、遍布教学楼各个休闲角的智慧体育评价器械,让加拿大师生也体验了一把随时随地运动的乐趣,直观感受到体能提升的便捷性。加拿大师生还观摩了六年级学生素养答辩,忍不住啧啧称赞。
“5000年前,嫘祖把养蚕缫丝技术传授给民众,开启中国的丝绸文明。”在美术教室,“指尖上的中国”文化体验课正悄然上演。陈艳林老师手持桑蚕丝,娓娓道来这段贯穿古今的文明故事——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树宪精心制作的第一朵桑蚕丝绒花与加拿大友人结缘时,师生不禁发出连连惊叹。
在劳动老师的指导下,中加学生分组合作,制作桑蚕丝胸针。选色、塑形、粘贴……当纤细的蚕丝在指尖化作绽放的花朵,来访学生忍不住举起作品拍照:“太神奇了!这比我想象的更精致。”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桌面上,彩珠与丝线闪烁着微光,宛如中加友谊在交流中折射出的璀璨光芒。
传承:少年绘未来
“1、2、3——茄子!”教学楼前的台阶上,两校师生们簇拥着校旗,用笑容定格下这个难忘的瞬间。临别时分,学生们谈笑风生,依依惜别。加拿大师生的车辆缓缓驶离,车窗外挥舞的手臂与窗内含笑的眼眶,共同谱写着这场文化之旅的动人尾声。
“教育是心灵的桥梁,当孩子们亲手触摸桑蚕丝的细腻,当他们在乒乓球台前挥洒汗水,文化的隔阂便在不知不觉中消融。”龚振表示,此次交流活动,不仅是中加学子的又一次邂逅,更是文明对话的生动实践。
记者了解到,两校已约定明年在加拿大剑桥国际学校续写友谊篇章,育才学生将带着绒花工艺与岭南文化,开启一场“文化出海之旅”。而这份由桑蚕丝、校旗与笑脸编织的情谊,终将如丝绸之路般绵长,在中加青少年心中种下理解与包容的种子,等待他日绽放成跨越重洋的文明之花。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