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型文旅专业的设立是文旅产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顺应时代趋势、响应市场需求,众多高校纷纷增设与文旅相关的新专业,为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和就业前景。
当前,新型文旅专业的设立是文旅产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顺应时代趋势、响应市场需求,众多高校纷纷增设与文旅相关的新专业。
中国传媒大学新增智能影像艺术、智能视听工程、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等专业,这些专业紧密贴合文旅行业发展与前沿趋势。其中,智能影像艺术专业自2025年开始招生。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卜希霆介绍,智能影像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人工智能技术和影像艺术深度融合为核心,整合戏剧影视学、设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聚焦智能影像、沉浸式媒介、多模态交互等前沿领域,培养兼具艺术创意、智能技术应用及跨媒介叙事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智能视听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视听领域技术融合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
在课程设计上,智能影像艺术专业设置了涵盖人工智能技术、影像艺术创作和跨媒介叙事等多方面的课程。例如,有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课程,以及数字媒体艺术、数字空间交互设计等核心课程,让学生系统学习相关知识。实践教学方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既有校内跨学院的协作项目,又有与头部企业合作开展的实践项目。例如,中国传媒大学与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打造AI文物活化微短剧《马家窑谜踪》,参与项目的学生在实践中不仅需要提供技术支持,还需参与完整的影视专业制作流程,从实地考察到剧本创作、角色设计、分镜头绘制,再到剪辑与后期制作等环节,切实掌握行业前沿技能。
作为一个新兴概念,“艺术疗愈”近年来逐渐受到社会关注。2021年,中央美术学院将艺术治疗增设为艺术类本科专业。该专业致力于推进以艺术为基础的跨学科研究,融合人文艺术、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医学、社会学、人类学与新兴技术,创新驱动解决人类健康福祉相关的棘手问题。“我们学院今年本科将从30人扩招到45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康俐说。
为满足当前演艺行业对数字舞台专业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北京舞蹈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增设数字舞台影像设计专业(方向)。该专业(方向)立足舞蹈特色,注重学科交叉,涉及舞台演艺新空间设计、舞台影像创作、舞蹈数字化采集及创作、虚拟场景设计、人工智能演艺创作研究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意娜看来,文旅行业正从传统观光模式向“文化+科技+体验”转型,如数字演艺、虚拟空间艺术等专业,能精准填补沉浸式文旅、智慧景区、数字内容创作等领域的人才缺口。这类专业通过跨学科培养(如艺术设计与数字技术结合),推动行业向创新化、精细化发展,助力文旅产业升级为更具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的现代服务业。
为服务教学实践和保障就业,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成立了艺术治疗工作室,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积极与相关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文博系统、医疗机构、公司企业等展开合作,提倡合作教学,夯实考察实践,在实习就业等方面不断拓宽途径。
对于未来就业,中国传媒大学智能影像艺术专业的学生有着诸多期待。有人希望进入影视与娱乐产业,成为智能影像设计师或虚拟制片工程师,参与制作具有创新性的影视作品;有人则希望投身于文化创意产业,将所学技术与文旅产业相结合,打造新颖的文旅体验项目;还有人期待在科技企业中担任AI算法工程师,专注于智能影像技术的研发与创新。该校智能视听工程专业学生则期望成为媒体与娱乐产业的音视频工程师,或者在科技企业从事智能家居系统设计等工作。
学校也为新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支持。如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邀请行业专家举办讲座,为学生分析行业发展趋势、解读就业政策,传授求职技巧等。在资源支持上,利用学校的行业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举办招聘会,邀请众多与专业相关的企业进校招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学校与多家影视制作公司、科技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输送新专业毕业生。”卜希霆介绍,学校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习项目,积累实践经验,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比如,组织智能影像艺术专业学生前往影视制作基地实习,参与实际项目制作;安排智能视听工程专业学生到智能硬件研发企业实习,了解行业实际工作流程和需求。
由于演艺市场对人才需求旺盛,北京舞蹈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在文艺院团、文旅演艺、虚拟现实演出、沉浸式演出以及游戏领域均展现出广阔的就业前景。“新加入的‘虚拟影像设计’课程反响热烈,深受大家欢迎。该课程为表演艺术开拓了更为宽广的舞台空间和叙事功能。”北京舞蹈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一位学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