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考研人那状态,没经历过的可能真觉得有点“不正常”。
你见过凌晨五点半图书馆门口排的队吗?不是抢限量款球鞋,是抢能插电的座位。有人揣着保温杯一路小跑,杯底枸杞都晃出来了,眼神直勾勾的,跟被按了快进键似的,路过的人跟他打招呼,他能三秒后才“啊?”一声,魂儿还在昨晚没背完的肖四里飘着呢。
前阵子合租的女生考研,我算见识了什么叫“薛定谔的作息”。有时候凌晨一点还听见她在阳台背英语作文,声音忽高忽低,跟跟空气吵架似的;有时候早上七点醒了,发现她已经坐在书桌前啃面包,嘴里嘟囔着“这个积分公式昨天还会呢”,面包渣掉在《考研真相》上都没察觉。最绝的是有次她煮泡面,盯着锅发呆,回过神来面条都坨成块了,突然“嗷”一嗓子:“完了!我把马原的矛盾论和认识论记混了!”吓得我以为锅里炸了。
图书馆更是大型“神经兮兮”现场。有人翻书跟拆炸弹似的轻,翻到不会的题,嘴角能憋出个抽搐的弧度,手指在桌子底下使劲掐自己;有人突然站起来转圈,不是想通了什么哲学命题,是坐太久腿麻了,但眼睛还盯着单词本,跟个机器人似的挪步。上次看到个男生,对着一道高数题笑出了声,旁边人吓一跳,他摆摆手说:“没事,这题我终于看顺眼了。”
其实也不是真有啥毛病,就是弦绷得太紧了。每天睁眼就数倒计时,桌上贴满便利贴,红的是“今天必须背完300词”,黄的是“政治多选题正确率要到70%”,绿的是“再熬夜就是狗”——结果那条绿的被她自己画了个狗脑袋。
有时候走着路突然站住,不是被绊了,是脑子里突然蹦出个知识点,赶紧摸出手机记在备忘录里,打字手都抖,生怕下一秒忘了。跟朋友聚餐,别人聊八卦,他嘴里“嗯啊”应付着,筷子在碗里戳来戳去,突然抬头问:“你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在论述题里怎么展开比较好?”一桌人瞬间沉默。
最容易“破防”的是小事。可能是做模拟卷错了一堆,可能是耳机里突然放了首去年听的歌,也可能是发现保温杯里没水了,眼泪毫无征兆就下来了,哭两分钟又赶紧抹掉,怕耽误刷题时间。有次在楼梯间听见个女生打电话,对着电话那头喊:“我不是不想回家,我是怕回去了就再也学不进去了!”挂了电话蹲在地上,肩膀一抽一抽的,手里还攥着本《恋练有词》。
说白了,这群人不是神经兮兮,是把所有的劲儿都拧成了一股绳,系在了“考研”这根线上。他们怕的不是难,是对不起自己熬的夜、掉的头发,是怕看到父母期待的眼神时说不出“我没考上”。等考完那天你再看,该睡懒觉的睡懒觉,该追剧的追剧,跟换了个人似的——毕竟那根绷了大半年的弦,总算是能松一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