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门”背后,高校管理的扭曲镜像。
在教育资源分配的天平上,公平本应是最为关键的砝码。但大连海事大学近日深陷的“空调门”事件,却让这架天平严重失衡,成为高校管理失范的典型样本,而该校校长孙玉清,无疑处在这场舆论风暴的中心。
酷热难耐的夏日,当国内学生在宿舍中被高温折磨,连风扇都因电压限制而无法畅快运转时,留学生宿舍却迎来了新空调的安装。这一鲜明对比,犹如一把利刃,刺痛了广大学生和公众的心。校方以“电路老化”为借口,看似合理,实则不堪一击。同为学校建筑,建于相近年代的留学生宿舍与国内学生宿舍,为何在供电能力上有着天壤之别?是真的无法改造,还是根本就没将国内学生的需求放在心上?
这种“内外有别”的操作,本质上是一种“双标病”。某些高校将留学生数量当作提升学校国际化排名、彰显政绩的工具,不惜投入大量资源,给予他们超国民待遇。在这种短视思维下,本土学生的权益被无情忽视,他们的合理诉求被当作可以牺牲的“小事情”。教育公平的理念,在权力与利益的博弈中被践踏得支离破碎。
高校,本应是知识的殿堂、公平的堡垒,承载着培养未来栋梁的重任。但如今,部分高校却陷入了“国际化”的误区,用金钱堆砌虚假繁荣,将教育变成一场面子工程。当国内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中为梦想拼搏,而留学生却享受着远超他们的优渥待遇时,校园的和谐被打破,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不仅伤害了学生的感情,更让社会对高校的管理和价值观产生质疑。
孙玉清校长,作为学校的掌舵人,此时更应深刻反思。学校的首要职责是为全体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而不是制造差距和不公。若想真正办好大学,就必须摒弃这种“双标”思维,重新审视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将公平和关怀落到实处。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大连海事大学的“空调门”事件,不应只是一场舆论风波,而应成为高校改革的契机。只有当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成长,中国的高等教育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赢得尊重。希望孙校长及所有高校管理者,都能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让教育回归本质,让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