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最好做接地气的研究。接地气的研究是注重实际的研究、注重实践的研究、注重实效的研究和注重实证的研究。
我们来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如何做研究的。
苏霍姆林斯基长期在帕夫雷什中学这所乡村学校工作,既担任校长又兼任学科教师、班主任,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有一段时间,听课时他总在想:为什么学生的发言内容空洞、语言干瘪、毫无表现力?为什么儿童的话语里没有自己活生生的思想?为了探明原因,他仔细记录学生的课堂发言,分析学生的词汇量、言语的逻辑和修辞。他发现,学生话语里缺乏鲜明的形象,没有与周围世界的事物、现象相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任教的班级进行了调查研究。他以“一滴水旅行”为题让学生讲故事。他以为学生会讲到初春的溪水、春雨、天上的彩虹和湖水轻轻的拍击声……然而,学生说的都是一些死记下来、生硬笨拙的词组和句子。
苏霍姆林斯基经过长时间思考,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从入学最初起,我们就把儿童眼前通往大自然这个迷人世界的大门关闭了,他们再也无法倾听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倾听春天融雪的滴水声,倾听云雀的歌唱,他们只是背诵描述这些美妙事物的枯燥乏味、苍白无力的词句。”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他把班上的学生带到花园里。面对美好的景色,学生虽然流露出喜悦的神情,却找不出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语言问题的背后是思维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发现只有当儿童面前是现实形象或鲜明的语言形象时,其思维才可能进行。儿童如果离开大自然,如果学习之初只感知词语,则脑细胞容易疲劳,胜任不了学习任务。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引导学生观察,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讲述大自然和周围事物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达欲,让学生学习表达。他随身携带一个本子,写了许多小作文。他写一丛玫瑰、一只云雀,写火红的天空、美丽的彩虹……念给学生听,让学生感受到直观形象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有了自己的观察,又听了老师的作文,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一开始班上的学生只是重复老师的写作,但不久后也能独立描绘令他们激动的大自然图景了。后来写作逐渐成了学生喜爱的活动,他们总想把看到、感受到的都讲出来、写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与同事分享了自己成功的喜悦。同事前来听他在大自然里上课,对他的“大自然的旅行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组织自己班上的学生开展这种“旅行”。一年之后,学校涌现出一系列研究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的上述研究注重实际、注重实践、注重实效、注重实证,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过程、研究的成果都非常接地气。
透过苏霍姆林斯基做研究的案例,提醒我们做课题研究应注意以下五点。
一要选择真正的问题。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要选择真问题:问题应是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应是清晰的,不能笼统含糊;问题应有现实的针对性,有一定的新意;问题应是自己熟悉的,是自己的问题;问题应是自己能够解决的。
二要制订可行的方案。研究方案应清楚地回答四个问题: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预期研究成果有哪些?制订研究方案,思路要清晰,设计要科学,内容要翔实,体例要规范。研究方案应具有可行性。
三要运用合适的方法。选择研究方法必须服从于研究目的、服务于研究内容,同时还要考虑自身条件能否胜任。教育研究方法有很多,运用研究方法关键要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相匹配。
四要落实研究的过程。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要真做研究、做真研究,完整地亲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切实将提出的问题研究到位,将选择的方法运用到位,将制定的措施落实到位,将全程的资料收集到位。
五要形成自己的成果。研究成果应当是通过研究获得的,是自己的成果,是真实的成果,是经过实证的成果。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湖北省荆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原党支部书记)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09日第7版
作者:左昌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