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父母在世时,兄弟姐妹是彼此最亲密的玩伴、最坚实的依靠。
无论是逢年过节时的热闹相聚,还是遇难时的互相帮扶,那份血浓于水的情谊,总在诠释一个家庭最温暖的模样。
可一旦父母离世,曾经的“亲近”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原来热络的往来渐渐稀疏,电话少了、相聚难了,牢不可破的血缘关系,也似乎蒙上了一层薄雾。
那么这一切的背后,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说起这些,背后隐藏着三个原因,尤其最后一个,更是让人泪目。
父母在时,我们潜意识里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原生家庭仍旧是心灵的港湾。
可当父母离开,一种残酷的成人礼便突然降临,我们成了自己小家庭里真正的顶梁柱,成了下一代的“父母”,也有需要完成的使命和承担的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生活重心的转移几乎是一种本能。
不管是养育下一代的重任,还是工作事业的拼搏,亦或者对自己小家庭的经营,都耗费了一个人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
曾经因为父母在世时所要尽到的“孝道”,如今也化为一捧黄土,只剩下为自家奔波忙碌的现实缩影。
当生活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未能及时维系的亲情,便在不知不觉中在时间的夹缝中悄然褪色。
就像朋友小亮曾经分享过一个故事。
他说小时候,但凡逢年过节,妈妈就会带着他回一趟姥姥、姥爷家,和家里的亲戚们欢聚一堂。
哪怕是假期作业没写完,也雷打不动。
可后来姥姥、姥爷相继离开,那个亲戚间约定成俗的规定,也被悄然打破。
而自己,再也没有了偷懒了机会。
小亮说,从那时候开始,他才渐渐懂得,父母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是啊,当父母离开,人生的课题,就会骤然变化,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从今往后自己可依赖的人不在了,但依赖自己的人,还有很多。
父母不仅是一个家的灯塔,更是儿女之间的“润滑剂”,以及家庭矛盾的“调解员”。
他们记得谁小时候发烧需要整夜照顾,记得谁考上大学时大家一起凑学费,更记得每个孩子敏感且脆弱的“心结”。
他们像是一块巨大的情感海绵,默默吸收着子女之间的摩擦与不快。
有时儿女之间产生冲突,哪怕只是轻声说一句“都少说两句”,也能将即将燃起的火星瞬间扑灭。
然而,当父母离开后,人性中的诡谲复杂,开始渐渐显现。
有人翻出“当年父母偏心”的旧账,有人揪着“遗产分配不公”不放。
也有的兄弟姐妹之间,因为穷富、地位差距,而滋生嫌隙与不满。
总之,只要父母不在,旧日的恩怨就会被生活中的小事无限放大,而亲情也在利益面前,成了最脆弱的纸糊盾牌。
就像我们老家的杨叔,就是这样的典型。
他父母相继过世后,三兄弟因为老宅的归属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甚至还动了手,打起了官司。
到最后,三兄弟虽然还都在同一个村子,但彼此之间像是“仇人”一般,谁也不待见谁。
所以说,当维系家庭平衡的主心骨抽离,那么之前家中暗涌的溪流,就会变成冲垮堤坝的洪水。
久而久之,兄弟姐妹之间不走动,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俗话说:父母在,家就在。
父母健在时,那个承载着我们成长印记的老屋,就是所有兄弟姐妹心中,无可替代的“灯塔”。
它不仅仅只是一方空间,更是情感凝聚的“磁场”。
逢年过节,不要需要父母特别召唤,儿女就会不约而同的朝着“家”的方向汇聚。
在这里,大家可以卸下各自的社会角色,忘却肩膀上承载的压力,重新做回父母膝下的“小孩子”。
就像我们楼下的李阿姨说的那样:
我妈在的时候,中秋、春节,我们兄妹几个再远,也会拖家带口的回去,那房子虽然旧,可我妈做的饺子好吃,我爸泡的茶也香啊,大家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就又回到了小时候。
是啊,父母的存在,为儿女的相聚,提供了最自然、最温暖的理由和场所。
一旦这盏灯塔熄灭,那个共同的“家”便失去了引力中心,只能各自散落在自己的小家庭里。
就连心中那些美好且温暖的瞬间,也会烟消云散。
在这一点上,这几年,我的感触越来越明显。
我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衰老感也渐渐呼之欲出。
每次回老家,我妈都给我包饺子,有时恍惚间看着她在厨房忙活,我心里就会萌生无限的恐惧。
因为我害怕,有一天看不到母亲忙碌的身影,也再也吃不到她亲手包的饺子。
那种感觉,就像是迷失方向的孩子一样,局促忐忑,惶惶不安。
所以说,只要父母在,家的样子就是具象的、温暖的,可一旦父母离开,再怎么华丽的房子,也只剩下冰冷空洞的概念。
也再没有强大的向心力,将所有人拉回同一个屋檐下了。
说起来,也让人五味杂陈,唏嘘不已。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也许,兄弟姐妹之间,也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纷纷扰扰。
但只要没有大原则的问题,也请大家放下计较、得失,多一些包容和接纳。
因为血缘是父母给的礼物,也是岁月长河中最亲密的连接。
更何况,那些人间至深的羁绊,也在烟火日常中,曾经照亮过我们的方向。
大家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