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完了高考志愿,在焦急等待出录取结果的过程中,高考生家长反而愈发感到心神不宁,甚至比等高考成绩更煎熬。一些家长说,好像觉得给孩子报错了志愿。一位网友说自己的孩子成绩还不错,本来可以报1所211大学,但为了保专业,降低了学校层次,选择了几所“双非“”院校,还是担心被调剂到其他专业。这些焦虑甚至后悔的心态都能理解。
其实,在填完高考志愿后,大家不要想这么多,大学期间究竟读什么专业,没有大家想象当中的那么重要。现在的热门专业,在4年后甚至是7年后,不一定还是热门专业,况且,现在的知识更新速度特别快,大学里面学到的专业知识很有可能在你毕业几年之后就过时了,原来大学里面所学的那些皮毛分分钟就被新技术、新模式所取代。
另外,职场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现在职场越来越需要有跨界思维、多元能力的人,像单一专业背景的人往往不占优势。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问题的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等等,这些软技能在任何行业都至关重要,而且不容易被技术所取代。这些能力需要在大学的学习过程当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这并非是特定专业所独有的能力。
再者来说,目前的职业发展路径越来越多样化,很多人的职业发展并非是线性轨迹,像跨行转岗都是常态。很多人最终从事的工作都与大学所学专业已经关联度不大了。大学更像是一个提供思维训练知识框架和社交网络的平台,而并非是一个人生技能的唯一来源。在大学期间究竟如何跟对人、做对事,能够培养自己怎样的能力才是最为关键的。
在大学期间,培养4方面能力非常关键,即持续学习和快速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在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能力就是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无论我们读什么专业,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远比记住专业知识要重要的多;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有太多的技术能力很出众,但是沟通能力有点欠缺的人被限制在了执行岗位,而那些能够清晰表达、有效沟通的人反而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另外,不要放弃对自身兴趣和潜力的探索。大学时期最宝贵的是有时间和空间去探索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这种自我认知比任何专业知识更有价值。其实兴趣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AI盛行的当下,学习资源触手可得,这种内在的驱动力特别重要。
所以说,不要过分纠结于专业。计算机专业火热,但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像数学、物理、电子信息、通信、软件工程等等相关专业,未来同样可以从事 IT 工作。关注孩子的兴趣和天赋,顺应而非违背孩子的天赋,未来才能够激发更大的潜能。重视大学期间的全面发展,要鼓励孩子广泛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培养自己的软技能和实践能力。要知道,人生不是一条直线,专业知识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要知道,真正能够决定你能够走多远的,是在你这扇门后所学会的本领以及持续探索的能力,并非专业本身,所以志愿填报结束了,与其焦虑专业会不会被调剂,还不如思考如何帮助孩子培养终身获益的能力,这才是作为父母应该关注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