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重金买“谷子”集卡,背包上印着动漫人物“吧唧”……孩子们的世界,越来越让人看不懂。酷爱与沉迷之间,家长该如何把握边界?如何破解沉迷“漩涡”?
左右更多
本文刊于《中国妇女》杂志
前有因沉迷网络而休学的孩子,现有因沉迷二次元而厌学的孩子,身为家长一路升级打怪。
什么是二次元?它起源于日本,最初指的是平面世界中二维媒介创作的内容,包括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统称ACGN)相关文化,后来逐渐演变成相对于现实(三次元)世界的虚拟世界的代称,并衍生出独特的亚文化圈层。
孩子们为什么会沉迷其中呢?
父母一席谈
“入坑”有风险,但没坑也不好
@树敏
“谷子”“吧唧”……一开始,我根本听不懂这些隐语,只觉得儿子玩这些既烧钱又浪费时间,拼团、代购,看着都累。后来,见办公室95后新同事包包上也有个“毛利兰”挂件,我说我儿子也有同款。
她说,原来是“同担”啊!我才知道,“谷子”是Goods,主要是二次元相关衍生周边产品,买“谷子”叫“吃谷”;“吧唧”是Badge,也属于谷子,特指徽章;而我儿子和我同事算是“毛利兰同担”,就是他们喜欢同个角色。
我很担心孩子“入坑”太深,同事却开导我说,这总比没爱好强,在可控范围内,花点小钱和精力,总比吃抗抑郁药好吧?
担忧变共情,二次元家长的两难处境
@萱友
女儿“中二”,爱画浓妆、穿奇装异服,组团去漫展出“cos”。最近,她还在写“梦文”,要当“梦女”……我吓了一跳,怕她早恋,赶紧去查,“梦女”是指女性幻想与二次元或三次元人物发生互动,并自定义剧情,涵盖爱情、亲情、友情等多元情感。
我又在网上看了许多形形色色的“梦文”,发现这可能是这一代孩子对自身记忆的重新编码,对现实中遗憾关系的填补,她们在为自己找平替、代餐,比如理想男友、理想妈妈、理想闺蜜、理想老师……不知长此以往,她会不会更脱离现实了?我很担心但又不知该如何做。
突破次元壁,别让虚拟吞噬现实
@非与飞
女孩会向“虚拟偶像”倾诉心事,却在母亲手术时只顾玩游戏;男孩因为模仿动漫游戏里的“冷酷人设”,会对重病爷爷说出“弱者就该被淘汰”……二次元作品也许能给孩子带来慰藉,增强自信,缓解压力,甚至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其中也包含着很多黑暗、深刻、残酷的东西,尤其是暴力、性暗示或其他限制级内容,过早接触可能影响孩子的认知和价值观。
我们得突破次元壁,让孩子的二次元爱好和三次元生活接轨、兼容,如果孩子只能活在二次元世界,那他的三次元人生将被吞噬。
多元支持孩子回到现实
口述|陶乐茜
采访、整理|本刊记者 张姿
陶乐茜 成都市教愈学友feng营发起人,ICF协会教练,上海希望热线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专家组委会成员
家有沉迷二次元孩子的家长,不是搞懂一些ACGN名词解释那么简单,而应观察孩子沉迷背后的具体原因。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想接触二次元?玩过后的情绪状态有何改变?……孩子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是陪伴、成就感,或缓解无聊、焦虑?
二次元反映出年轻一代在现实与虚拟之间寻找自我表达与情感共鸣的文化现象,它为孩子提供的是他们一直缺失的陪伴、情绪价值和精神生活。比如,都喜欢虚拟偶像“初音未来”,但有人觉得它眼睛大,会认真看我;有人觉得它是二次元偶像,永远不会塌房;有人觉得它代表了对原创音乐的尊重,不像有的人到处抄袭……前者是想被看见,中间是想要忠诚的关系,后者是希望原创被尊重。
不过,即使成瘾严重到厌学、休学程度,绝大多数也都是因为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诉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比起二次元、网瘾少年,我更愿意把这些孩子称为困境少年。我们不该给孩子们贴上标签。
希望家长们能意识到,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孩子有困难,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倾听孩子沉迷背后的心声就是第一步。
在工作坊中,我常常先问家长,对于孩子接触二次元,你最担心发生什么?有趣的是,有30%的家长发现,相比其他孩子,自家孩子根本不算沉迷更谈不上网瘾。
我还会请家长们回溯自身,感受“爷青回”。当年青春期,自己都在看什么剧、追什么星、玩什么游戏……这些有什么共性?很多家长就悟了,哦,原来每个青春期都需要游戏,只是现在游戏的形式变化了。现在的孩子有时连课间10分钟都没有,只有回家才能摸摸手机、玩玩游戏。
你会发现,青少年时的情感体验是共通相似的。多数游戏可以弥补日常生活中缺乏的自我掌控感,对社交匮乏和归属感缺失进行心理补偿,提供心流体验和即时反馈。
此时,我会引导家长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共创一些最小可执行的行动方案,商量讨论我们可以做什么来减少孩子的孤独感、焦虑感,增加孩子的成就感。比如,全家可以一起做户外运动、养宠物、参加公益活动……
当我们对二次元、游戏“祛魅”后,也可以将游戏变成教育的工具。比如,和孩子一起讨论游戏公司如何赚钱,如何利用心理学中的“上瘾机制”来设计游戏关卡……
开展营地活动,让孩子们能在放松状态下去充分感受生命力,发现更多元的人生,心理疗愈也会自然地发生,孩子不会觉得“被治疗”。我们一起做饭、爬山,也鼓励大家把二次元等爱好当工作,用劳动换报酬,例如,在旧物改造中设计手工产品,用一场展览“发出05后的声音”……
当孩子们感到被接纳、包容后,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也都破土而出了,要相信,没人真的想一直摆烂,他们会很积极地参与营地的“打工项目”。大多数孩子都会在自主性强、个性化高、游戏化的活动中大放异彩,也会产生强烈的自我认同——一个不依赖外界评价体系的自信。
在结营时,每个人都给自己写奖状——别人怎么看我不重要,我认为自己是谁、我有什么能耐很重要,好多人的奖状写的都是:我变开朗了。当然,离开营地后,部分孩子可能会有和父母争吵、提要求等阶段性行为,这其实也是孩子内在力量在恢复的正常表现。
人类学家项飙指出,教育系统正在大范围“捕获生命力”——通过刷题、考试等,捕获学生的体力、长期注意力及意义赋予的能力,从而生产高分。家庭也被卷入其中,导致学生的休闲空间被不断压缩,没有别的经验,也没有机会碰到别的人、说别的事情。而丰富有趣的生活体验、艺术类活动等,往往能提供“横向空间”,让人恢复生命力。
所以,家有沉迷二次元孩子的家长们,请不要焦虑,请放下那些因恐惧而生的偏见和执着,当你和孩子共同成长,才是一起解锁二次元和游戏秘密的关键,才能把孩子从虚拟世界引渡回现实。走走停停,不止是每个孩子的刚需,也是全体大人要补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