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诗人王计兵在诗作《赶时间的人》里写道,“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浪潮里,时间仿佛被无形的手按下了加速键。我们步履匆匆,执着地奔赴“一站和下一站”,却常常错过了大自然的四季,也常常错过了人生的四季。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诗人王计兵的诗句“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为引,勾勒出快节奏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在当下,时间被加速,人们行色匆匆,执着于目标的追逐,却在不经意间与生活中的美好失之交臂,错过了自然的四季变换,也错过了人生的多样风景。这道作文题的核心矛盾是“赶时间的目标追逐”与“慢下来的生命体验”的辩证关系,最佳立意是抓住这一组辩证关系深入分析。
从积极方面来看,“赶时间”体现了人们对目标的执着追求和对自我价值的不懈探索。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这种紧迫感能够激发人的潜能,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正是凭借着对时间的珍视和对目标的坚定,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出非凡的成就。
然而,当人们只关注“一站和下一站”,便容易陷入功利化的泥沼,忽视了生活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就像材料中所说,我们可能因此错过了四季的美景——春日的百花争艳、夏日的蝉鸣蛙叫、秋日的金黄落叶、冬日的皑皑白雪;也错过了人生的四季——童年的纯真快乐、青春的热血激情、中年的沉稳睿智、老年的恬淡从容,等等。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自然的四季和人生的四季是有差别的,自然的四季是循环的,而人生的四季是单向的,写作时也可以抓住这一点进行辩证分析。
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赶时间”与“享受人生”的关系。二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珍惜时间,努力奋斗,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另一方面,也要学会放慢脚步,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欣赏沿途的风景。就像旅行一样,我们既要朝着目的地前进,也要留意路上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适时停下脚步,陪伴家人、培养兴趣爱好、与自然亲近,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和放松。
考生可以结合个人经历,讲述自己或身边人在快节奏生活中的感悟与思考;也可以结合社会现象,探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如何在“赶时间”与“享受人生”之间找到平衡;还可以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分析不同时代人们对时间和生活的态度,从而得出对当下生活的启示。无论选择何种角度,都要注意论述的深度和辩证性,避免片面地肯定或否定“赶时间”的生活方式。
综上,考生可以有以下的立意角度:
角度一:人生需在“赶时间”与“赏四季”中寻找平衡,避免因“加速”而错失生命的温度。比如,在工作时专注高效,为实现目标全力以赴;在闲暇时放慢脚步,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好书、泡一杯热茶,漫步在自然中感受四季更迭,与家人共享温馨时光。通过这种平衡,既能实现自我价值,又能充分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让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角度二:肯定“赶时间”的意义,但警示过度功利化会让人沦为“时间的奴隶”,忽视“四季”的美好。例如,每天穿梭于高楼大厦间,忙于工作、应酬,无暇顾及窗外的花开叶落,忽略了与家人朋友的情感交流,错失了生命中许多温暖的瞬间。批判这种生活方式让人如同被上了发条的机器,失去了生活的本真与生命的灵动,呼吁人们停下脚步,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角度三:从“自然四季”延伸到“人生四季”,探讨时间、生命、价值的深层关联,引入哲学或文化视角。“赶时间”不应是盲目地追求速度和效率,而是有目标、有规划地朝着理想前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依然能够欣赏沿途风景,感悟生命的点滴。例如,那些为梦想拼搏的创业者,在忙碌的创业过程中,虽然时间紧凑,但他们懂得在疲惫时抬头看看星空,在成功时与伙伴分享喜悦,将“赶时间”与享受生活、感悟人生有机结合,使自己的人生旅途更加丰盈。
角度四:阐述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错过“四季”后,通过反思,认识到生活的真谛不仅仅在于目标的达成。这种错过可以成为成长的契机,促使人们调整生活节奏和心态。比如,有人因忙于工作忽略了家人,在亲人患病后才幡然醒悟,开始重新规划生活,在追求事业的同时,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从错过中学会了如何平衡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自我成长与心灵的升华。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引用材料诗句,点明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的“只知赶路,错过四季”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通过列举现代人因忙碌而忽略生活细节、情感交流等例子,结合相关数据和名言,论证快节奏生活对人们精神世界和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然后以古今中外名人的生活方式为例,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积极入世的态度,以及现代成功人士在忙碌工作之余注重生活品质的做法,说明平衡快与慢能让人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享受生活。最后从心态调整、时间管理、培养兴趣爱好等方面提出具体方法,如保持平和的心态,合理规划时间,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运动等,让生活张弛有度。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在快节奏时代平衡快与慢的意义,呼吁大家放慢脚步,欣赏人生的“四季”,让生命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立意:
1.莫让“赶”字,偷走生活的四季。
2.在快与慢的和弦中,奏响生命之歌。
3.赶路亦赏景,逐梦且惜时。
4.错过的四季,成长的序章。
5.挣脱时间的缰绳,拥抱生命的繁花。
【考场例文】
在时间的疾驰中聆听生命的回响
当外卖骑手在暴雨中刷新配送记录,当程序员在凌晨三点的办公室敲下最后一行代码,当学生在堆积如山的试卷间机械地重复刷题动作,我们恍然惊觉,现代社会早已成为一座巨型时钟,每个人都是齿轮上不停转动的零件。诗人王计兵笔下“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的喟叹,恰似一记重锤,敲醒了在时间洪流中迷失方向的我们——当生命异化为单纯的目标追逐,那些藏在四季更迭中的诗意与哲思,便成了被遗弃的珍宝。
我们之所以陷入“赶时间”的困局,源于现代社会的效率崇拜与成功焦虑。算法精确计算着外卖员的送达时间,KPI考核制度将职场人的价值量化成冰冷的数据,教育内卷把少年的成长窄化为分数的较量。这种对“快”的极致追求,将人生切割成无数个需要快速抵达的站点。社交媒体上,95后女孩“卷王”的称号背后,是连续三个月每天工作16小时导致的胃溃疡;短视频平台上,“25岁实现财务自由”的标题党文章,不断制造着年龄焦虑。当我们被时代的浪潮裹挟着向前,忘记了生命的本质不是一场竞速,而是一场旅程。
然而,暂停脚步绝非消极避世,而是为了更好地认知自我与世界。日本建筑家安藤忠雄在设计“光之教堂”时,曾花费数月时间观察大阪清晨五点的光线轨迹;敦煌研究院的年轻画师们,用数年光阴临摹壁画,在一笔一画中触摸千年文明的温度;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卧病在床的十五年间,用细腻的笔触捕捉玛德莱娜蛋糕的香气,完成了意识流巨著《追忆似水年华》。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行为,实则是对生命深度的挖掘。正如木心所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慢下来才能看见生活的肌理,听见内心的声音。
平衡“赶路”与“看路”,需要智慧的选择与勇敢的坚守。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在研发机器人的间隙,坚持用代码绘制星空图;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团队,在扫描壁画的精密工作中,特意安排成员定期学习传统壁画修复技艺;现代都市中兴起的“城市农耕”社群,让白领们在钢筋水泥间开辟出一片种植香草的小天地。这些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快与慢并非对立,而是生命的两种韵律。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我们更需要为灵魂保留一片栖息的净土,让理性与感性、目标与过程、现实与理想达成和解。
生命的意义,从来不在“下一站”的终点,而在每一个当下的呼吸与思考。当我们学会在疾驰的时间中聆听生命的回响,那些被错过的四季,终将以更丰盈的姿态,重新绽放在生命的长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