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诵暮读,交流分享,师生共读,舞台展示……在绿树红墙掩映的蓬莱中心学校,阅读已深深融入师生的日常,成为校园最动人的风景。
近年来,蓬莱中心学校深耕书香校园建设,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活动载体,引导师生爱读书、读好书、多读书,成效斐然。
陪读班启动仪式
“一校三声”奏响阅读育人新乐章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日前,在蓬莱中心学校开展的“声动校园,悦读成长”校园朗诵比赛中,学生们身着统一服装,朗诵《中国红》《红色的童话》《诗魂传风骨》等作品,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沉婉转,余音久久回荡。
“我们期盼着,在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播撒阅读的种子。”蓬莱中心学校校长陈荣治道出初衷。学校创新打造“一校三声”模式——有声朗诵、无声默读、心声分享,全方位营造书香氛围,涵养终身阅读习惯。
师生共读现场
漫步校园,书香扑面。教室墙上、楼梯拐角,随处可见名人名言及诗词佳句,图书室、阅览室环境温馨、宽敞明亮,成为学生课余时间最喜欢光顾的场所;清晨时光,整栋楼都准时响起学生们洪亮的读书声,待到中午时分,校园广播里又传来一篇篇经典美文朗诵。
而每周五的大课间则化身“阅读嘉年华”,古诗词背诵、故事演讲、班级朗诵展示等轮番上演。“朗读能调动多感官参与,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理解文本。”蓬莱中心学校少年队总辅导刘燕桂介绍,他们每周安排学生背诵一些经典诗文,并利用早读时间大声诵读《诗经》《论语》等典籍,从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营养。
“营造书香氛围,不仅要重视各项阅读活动,更要构建起立体化阅读模式,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陈荣治讲道,今年三月,学校打造的“清水流韵”陪读班正式启动,为学生提供无声阅读的平台,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
记者了解到,陪读班学员由各个年段热爱阅读的学子组成,每周三下午3点55分,学校行政领导及语文老师会准时与学生相聚,一同开启40分钟的阅读之旅。
师生共读现场
“我们与学生一起诵读经典、交流互动,花30分钟静默阅读,临近尾声时还会送上每日赠言,激励学生积极向上。”陪读班班主任、语文教研组副组长陈宝清介绍,她鼓励学生阅读不同种类的书籍,如文学经典、童话故事等,并定期更新推荐书单。
此外,学校每年坚持举办读书节,开展经典故事诵读、制作书签、手抄报和演讲等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异彩纷呈。“现在每天最期待的就是阅读时间,感觉自己的知识和视野得到扩展,还带来许多乐趣。”学生陈抒涵由衷感叹。
分享交流引领校园阅读新风尚
青年教师读书分享会
如何让阅读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蓬莱中心学校给出的答案是:促进分享与交流。
“阅读不是单向接受,而是思维碰撞与心灵交流的盛宴。”蓬莱中心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吴连超如是说。在陪读班“心得交流”环节,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分享自己从书中获得的心得体会,交流独特的阅读方法;青年教师读书分享会上,教师们走上演讲台,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讲述读书时的所想、所思、所悟。
师生读书分享会
“师生分享会活动,旨在展现教师热爱阅读、享受求知的同时,让师生在思想碰撞中共同成长。”吴连超介绍,通过阅读,不单是培养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更要延伸“触角”,使阅读过程充满创造活力。
为了固化阅读成效,学校创新推出“阅读圆梦——课外阅读摘录本”,设置“微分享”“微摘要”“微写作”等栏目,个性化展示学生阅读成果。“我们每月开展阅读累积打卡活动,邀请家长们参与监督,还定期表彰‘阅读之星’‘阅读达人’,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陈宝清介绍。
师生共读现场
书香的滋养,悄然结出硕果。翻开2024年“绿萌”校刊,学生笔下描绘的校园生活趣事、特色校园活动纪实及“读书节”创意手抄报等精彩纷呈;学生在各类阅读征文、“红领巾讲科学家故事”等活动中屡获佳绩。每学期末,“绿萌”少年宫举办的班级集体朗诵展演,将经典诗文与音乐、舞蹈、书法等元素创新融合,尽展学子蓬勃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