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停下就发慌」的东亚人, 得了同一种病
创始人
2025-07-14 11:30:05
0

“只有持续吃苦,才有价值”的扭曲认知,正演变成“一停就慌乱,一玩就内疚”的畸形价值观,勤奋的东亚人最终活成苦役。

本文作者:立正妈妈 ,国家人社部 高级儿童情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

........................................

走出校门走进培训班,这几乎已经成为每个孩子假期的标配任务。满满的课表,堆积如山的作业,所谓假期,不过是“第三学期”的代名词。

哪怕出去旅游,看着朋友圈里——奥数早鸟班考完期末第二天就开课了,同班同学一放假就在准备钢琴考级了,邻居家小孩都开始备考PET了,就连刚上小一的侄子每天都在古诗背诵打卡,刷百词斩背单词了。

越看越玩不下去,满脑子想着的是:

  • “这样是不是太放松了?”
  • “怎么可以如此浪费时间呢?”
  • “是不是得抓紧加点学习任务?”

“假期不配玩”,这句话背后藏满了东亚孩子共同的无奈与心酸。但其实,岂止孩子,大人同样“休不起”“不敢休”“休有愧”。

脱口秀演员张骏说:“作为中国人,是不能纯玩的”,甚至连「松弛感」都要卷

被“休假耻感”裹挟的一生

东亚文化圈推崇“天道酬勤” 。

从小被灌输着要勤奋努力、不断进取的,休假似乎成了一种浪费,甚至耻辱。每每停下来,就会产生不安、愧疚,认为自己不够努力,荒废时日。

从孩童到成人,“休假耻感”贯穿了东亚人的一生,成为难以挣脱的精神枷锁。

学生时代,假期本应是探索世界、肆意玩耍的黄金时期,可孩子们却深陷“休假耻感”的泥沼。

据调查显示,东亚地区超80%的中小学生假期存在课外补习行为,而欧美国家这一比例不足30%。

在韩国,高考被视为决定家庭命运的关键,学生为考上名校近乎疯狂。学生日均学习15小时,咖啡消耗远超过饮用水,补习市场规模达GDP的1.3%,高昂投入让28%家庭负债。

韩国的“补习圣地”大峙洞,一栋大楼里的补习班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日本也是如此,学生每日学习超14小时,周末泡在补习班。为上名校,孩子从小接受多轮选拔,小学入学面试严苛,需多方面准备,催生诸多相关产业。

中国孩子同样难逃「厄运」,日均学习时长超12小时,位居世界第一。高中生一周的学习时长,远超上班族的工作时长,长期睡眠不足席卷全体中国学生……

“看着窗外玩耍的小伙伴,我出去玩会有强烈的愧疚感,总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一不小心就会被同龄人甩下。”在东亚学子的眼中,休假这种短暂的逃离充满了罪恶感。

当勤奋与成功划等号,享乐与堕落划关联,开了倍速的童年时光,哪怕玩也玩得不痛快。

步入职场后,“休假耻感”更是变本加厉。

韩国是全球有名的“加班大国”,职场人年均加班时长高达2000小时以上,许多员工即便生病也不敢请假,生怕被贴上“不敬业”的标签;

日本职场盛行“终电文化”(为显示敬业,坚持到最后一班电车才下班),深夜的写字楼里,总是灯火通明,员工们为了显得“合群”,主动延长工作时间,“过劳死”现象在这里屡见不鲜;

在中国,996、007已经成为常态,即便有法定节假日,不少人也会带着手提电脑出游,休假期间工作信息依旧狂轰乱炸,社畜牛马,到哪都不自由。

“休年假时,我总会不自觉地查看工作群,担心错过重要消息,根本无法全身心放松。”一言道出了无数东亚打工人惶恐不安的心声。

7月初,主编陪孩子出去旅游,逛街到一半掏出笔记本开始上网课

除此之外,他还在旅途中完成了3篇作文

一边做作业,一边旅游,中国小孩不配纯玩

2023年,某媒体在社交平台发起一项有关“你有请假羞耻吗”的投票,参与投票的4万人中有1.8万人选择“有,一请假就焦虑”。

“我从来没有真正地享受过假期,总是觉得休假是一种罪过。”

当享受生活成为对集体责任的背叛,放松休息意味着道德层面的失职,“我不配”的心理就会裹挟人的思想。这种集体性心理困境,如同无形的枷锁,桎梏着无数东亚人的精神世界。

所以明明身心俱疲,却不敢停下,只因负罪感比压力更沉重。

努力成为枷锁,

人就活成了劳役

美国杜伦大学领导一支专门研究“休息”的团队,曾做过一项大规模在线调查。

关于「休息是一种什么感觉」,在来自135个国家的18000名受试者中,他们得到了两组截然不同的矛盾答案:自由、积极、安静、快乐 VS 担忧、愧疚、自私、烦人。

与欧美国家的松弛不同,东亚群体更倾向于认为——休息是可耻的。

如影随形的“休假耻感”背后,罪魁祸首是东亚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努力崇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这片土地备受认可。

只有付出了劳动,成为一个human doing(行动的人),才有价值。

当“持续成长和进步”已经成为思想钢印,一旦停下来时,人们就会忍不住问:“什么都不做时,我还能做什么?我有什么价值?我还值得被爱吗?”

无论韩国还是中国,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在假期也会主动加班,或者选择参加各种培训课程来提升自己。只因害怕自我价值降低,会被竞争对手超越,失去现有的职位。

寒窗苦读考上985、211的天之骄子,害怕学历不如人,继续挤爆研究生、博士生的门槛。一山还有一山高,就像古希腊神话的西西弗斯,推着一块巨石上山,不敢松懈,只能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只有持续吃苦,才有价值”的扭曲认知,已然演变成“一停下来就落后于人”的畸形价值观。不仅大环境逼着人卷,人的内心也认为非卷不可,一停就输。

哲学家韩炳哲说过——

“休假耻感的焦虑不仅仅来自于个人,还来自于功绩社会的建构。这种「内化的资本主义(Internalized Capitalism)」,自我剥削成习惯,催生了大量过劳的抑郁症患者和倦怠的人。”

当社会处于以绩效和利润为中心的认知体系中,个体就会出现“自虐”的现象:

  • 发展停滞是不可忍受的,需要确认自己一直在成长。如工作是在上升的,存款是在稳步增长的,技能是在不断增加的。
  • 做每件事都必须能获得新东西的。比如成绩、升职、加薪,哪怕结交到新人脉,培养了新爱好。
  • 慢不下来,休息时有罪恶感。人的自我价值与生产力息息相关,认为不忙等于放弃进步;觉得必须一直工作,如果不上班,自己就是懒人。

只有“变成更好的自己”,才可以带来安全和爱。

“休假耻感”早已超越单纯的时间焦虑,演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不配得感”—— 人们不仅不敢停下追逐的脚步,更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配拥有轻松、愉悦与满足。

“不配得感”的背后,是东亚文化中集体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深度纠缠。

儒家文化强调的“克己复礼”“修身齐家”,本是塑造个人品格的哲学理念,在现代社会却被异化为压抑个体需求的工具。

家长对孩子说“考不上名校就对不起养育之恩”,老板对员工讲“公司离不开加班的你”,社会舆论将“躺平”“佛系”污名化……这些话语背后,是对个人价值的否定式定义——

你的存在意义,永远取决于外界标准,而非自我感受。

当一个人连合理的休息需求都被视为“自私”“无能”,又怎能相信自己配得上幸福与自由?

“不配得感”的尽头,

是自我放弃

科学研究表明,长期的“不配得感”会引发严重的心理危机。

日本每年因过劳而自杀的人数超过2000人,韩国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在经合组织国家中位居前列,中国职场人普遍存在的“假期焦虑症”——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个体在自我否定中走向崩溃的悲剧。

更令人痛心的是,这种心理还会代际传递:

  • 父母因“不配得感”放弃自我生活,又将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形成“牺牲式育儿”的恶性循环;
  • 企业将员工的奉献视为理所当然,对休假的员工另眼相看,又会进一步压缩个人发展空间;
  • 整个社会将“努力至上”奉为宗旨,国家就会处于高压紧绷的状态,导致人才过度消耗,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长远来看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

线绷得太紧会断,人压得太重会垮。

当悬梁刺股,寒窗苦读,经历千军万马的厮杀后冲过独木桥,却迎来“毕业即失业”的就业寒冬;当起早贪黑,加班加点的努力工作换来的只是微薄薪水与无尽PUA;当上升通道因阶层固化、资源分配不均而愈发狭窄,这场无意义的卖力狂奔,正将越来越多年轻人推向心理崩溃的边缘。

在韩国,2024年,20至30岁“赋闲”的人口急剧飙升至68万,创下历史新高。这些年轻人既不升学,也不积极求职,官方统计口径虽称他们在“休憩”,实则是在社会激烈竞争下无奈的后退。

日本的年轻人也呈现出类似趋势。以“三不主义”(不婚、不育、不买房)为标志的低欲望化生存现象凸显,大量年轻人通过成为“尼特族”“蛰居族” 逃避社会。

不少20多岁的上班族宁可拿较低薪水,也要确保准点下班,不再争当“会社战士”,转而选择成为安于现状的“草食系”,被称为“悟世代”现象 ——大彻大悟,四大皆空。

草食系,意味着更温和的个性,更小的野心

对传统成功学产生质疑的中国年轻人,也正在通过“躺平”来表达对高压工作的消极抵抗 。

“低配消费”“佛系工作”“安静离职”越发流行,“摸鱼”“打酱油”“摆烂”变成流行词汇,年轻人已经学会揭竿而起反抗领导的PUA,拒绝无休止的加班,在下班铃响时毅然关掉电脑,活得越来越我行我素。

自称“N抛世代”的年轻人正在按顺序放弃恋爱、结婚、生育、买房、人际关系、梦想和希望。这场主动的躺平,背后藏着的却是高压之下的被动自我放弃。

东亚年轻人的“逆反”,本质上是对“努力至上”社会中过度竞争,张弛失衡的集体回应。

再能干的马儿也需要吃草,再拼命的人也需要休息。

在高压下寻找喘息空间,重新定义成功与幸福,追求内心真正渴望的生活节奏与价值,成为新一代年轻人认真思考的灵魂拷问。

享乐无罪,爱自己才能爱生活

“勤奋是一种美德,但过度勤奋却是一种悲哀。”

被“休假耻感”裹挟的一生,看似在持续为追逐成功而努力,实则却痛失生活的真谛。

长期缺乏休息,不仅损害身心健康,还降低了工作和学习效率,更让人们错失了陪伴家人、享受生活的美好时光,也压抑了自我的真实需求,活成了卖命的机器。

正如《十三邀》访谈里林小英那句警醒:“如果你一生做的所有事情,都只是为了谋生,你这一生就是个苦役。”

整个社会都在加速奔跑时,停下脚步需要更大的勇气。

要破除“休假耻感”的束缚,打破“不配得感”的枷锁,需要一场深刻的心理革命。

个体层面,我们要学会重新定义自我价值。

接纳“不完美的松弛”:休息不是堕落,享受不是罪过,平凡的生活同样值得热爱。停下来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出发不是为了吃苦,而是为了真正拥抱有质量、有温度的人生。

社会层面,则需要重构评价体系。

教育不应只以分数论英雄,职场不应将加班等同于敬业,文化不应将“吃苦”神圣化。当整个社会开始尊重个体的感受与需求,“不配得感”才会失去滋生的土壤。

“我值得、我可以、我想要”的觉醒,本质是一场夺回人生主权的战争。唯有当我们敢于正视内心的渴望,敢于拒绝不合理的要求,敢于为自己的幸福负责,才能真正摆脱“休假耻感”与“不配得感”的双重枷锁。

人生不是一场必须争分夺秒的竞赛,而是一场可以边走边欣赏风景的旅程。

你可以选择认真学习一整天,在图书馆里跟书海奋战;也可以放下肩上的重担,走进自然,在山川草木间感受生命的松弛;

你可以为了买房买车节衣缩食,也可以偶尔满足合理消费需求,犒劳那个值得拥有美好事物的自己;

你可以面对成就谦虚诚恳,推却虚名,也可以真诚接受别人的夸赞,让每一份努力获得的自我价值感在认可中生长。

自己做主,张弛有度,人生可期。

唯有让“配得感”扎根于心,才能摆脱“一停就慌,一玩就疚”的焦虑困境。

“你得学会把自己救出来。”

人生不是一场需要用苦难证明价值的苦行,而是一场值得用心感受、用力热爱的旅程。

愿你我,既拥有逐梦的力量,也保有享受生活的从容。人生只有一次,为自己而活。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安卓13澎湃系统桌面,桌面革新... 亲爱的读者们,你是否也像我一样,对安卓系统的每一次更新都充满期待?今天,就让我带你一起探索安卓13澎...
安卓系统自带压缩视频,轻松打造... 你有没有想过,手机里那些庞大的视频文件是怎么被压缩的呢?是不是觉得这事儿很神奇,就像魔法一样?别急,...
科创备考密码:2025中科大创... ?【中科大创新班备考攻略|多做真题=拿捏考试密码?!附真题试卷】 ✨备考中科大创新班的宝子们看过来!...
解读《樱桃琥珀》,总结人物关系... 解读《樱桃琥珀》,总结人物关系,梳理情感纠葛。仅总结已播出7集中出现或提及的人和关系。【群山小分队】...
深夜别点,越看越饿的宫廷美食剧...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TVB说:“你饿不饿呀,我煮碗面给你吃。”古往今来,美食是中国人的顶级信仰。阿栈...
安卓原生系统国内优化,安卓原生... 你知道吗?在手机江湖里,安卓系统可是当之无愧的武林盟主。不过,这武林盟主可不是随便就能坐稳的,它还得...
黑马都市剧诞生!《爱的方程式》... 众所周知,都市剧一直都是深受大众喜爱的一类类型。经典的都市剧有《蜗居》、《裸婚时代》、《北京青年》等...
老安卓系统双清,探索系统优化之... 你那台老安卓手机是不是还在用着那个古老的系统,时不时地卡顿让你头疼不已?别急,今天就来给你支个招——...
怎样把小说写活,写得有味道 怎样把小说写活,写得有味道想要把小说写活,写得有味道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去体验生活···理论性的东西...
求动物名词“鸡”的专业解释 求动物名词“鸡”的专业解释鸡,古文写作“鸡”,《说文解字》中说:“鸡,知时畜也。”《玉篇》中说:“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