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江西工程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前身是1998年创建的外语系。2014年,成立了外语外贸学院。2023年,学校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更名为语言与传播学院。
学院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能”的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了本专科并举,多专业兼容的综合格局。开设了文学门类下的商务英语、网络与新媒体、汉语言文学3个本科专业,以及商务英语1个专科专业,同时承担着全校学生的公共外语和大学语文教学任务。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791人,其中本科生742人。专任教师共有60人,是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团结奋发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各类项目10余项,校级课题20余项,发表专业论文22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译著30余部。《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翻译》、《大学英语》3门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综合商务英语》为校级一流课程;《商务翻译》为校企合作一流课程;商务英语教研室获评“先进教研室”荣誉称号;“跨文化形象研究团队”立项为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团队立项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培养人才。建有校内语言类和传播类实验室12个以及校外实践基地9个,教学设施完善。同时,推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并通过名师工作室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每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取得较好的成绩,近三年共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30余项。应届生考研录取率逐年攀升,2025届达32.7%。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就业质量高,深受社会欢迎。
语言与传播学院始终秉承“勤朴敏信”的校训,传承和弘扬天工文化精神,坚持新文科建设内涵,构建“交叉融合,多元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成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这
学科带头人
车凤英,中共党员,教授,现任语言与传播学院院长,江西省外语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江西省翻译协会理事。主持完成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规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和主要参与省部级课题8项;出版著作和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曾获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新余市教育局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涂序才,中共党员,教授。主持完成教育部课题1项、省级课题8项、国家级教改立项课题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多项;主编和参编《实用公共关系学》等教材5部,获得江西省第三届和第四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发表《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传统文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等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10多篇。
彭豪,中共党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讲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被评为“江西省精品课程”。先后在《教学与管理》《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北大核心8篇);出版著作(含教材)7部;参与完成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学改革项目1项、省级科研和教改课题8项。
学院学科建设
学院立足地方和校情,以“新文科建设”发展为契机,紧紧围绕行业发展,创造发展条件,加强内涵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的软硬实力,以多元融合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学院着力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一体融合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专创融合、信息技术与专业教育融合、校企融合。努力培育特色学科专业。同时,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优质精品课程作为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建设的重要举措。语言与传播学院已有《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翻译》、《大学英语》3门课程被立为校级精品建设课程;《综合商务英语》被立项为校级一流课程;《商务翻译》为校企合作一流课程;商务英语教研室获评“先进教研室”荣誉称号;“跨文化形象研究团队”立项为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团队立项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多名教师获评“教育教学创新名师”和“课程思政名师”。
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学院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打造“四式一化”的五联特色课堂,即交融式、情境式、案例式、体验式、项目化教学;根据课程的各自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将真实任务融入项目化教学,并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以实用为导向,“学做一体”,培养学生实战技能;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体验真实情境,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学院将通过“一流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推动专业内涵的建设,促进应用转型更加深入,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并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商务英语专业教研室获评先进教研室
专业课程思政研讨会
人才培养方案论证
人才培养校企对接会
加强校校专业建设交流
第二课堂开展有声有色
学院着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开展学院特色一院一品第二课堂活动,多次举办了如“红色故事翻译大赛”“英语短剧大赛”“配音大赛”等一系列学生研究、阅读、写作大赛,让优秀生脱颖而出,形成激励机制,影响和带动全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外语学习氛围,也让学生在英语竞赛的舞台上展现新时代学生的风采。
语言与传播学院第五届英文配音大赛
语言与传播学院校园主持人大赛
语言与传播学院诵写讲大赛
科研竞赛并进取得硕果
近年来,语言与传播学院在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科研和竞赛工作也齐头并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各类项目10余项,校级课题20余项,发表专业论文22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译著30余部。
语言与传播学院近年来主持的科研项目(部分)
语言与传播学院近年来主编参编的教材(部分)
语言与传播学院近年来申请的专利(部分)
语言与传播学院近年来在各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部分)
语言与传播学院近年来竞赛成果
学院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时,既注重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同时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与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成果明显。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商务英语技能大赛、全国口译大赛等各类竞赛,近三年获得共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30余个。
考研就业成就前程似锦
在天工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们都有着一种不怕吃苦、勇于挑战的精神,语言与传播学院自2020年首届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共有4名同学被录取以来,目前共有70余名学生被东北林业大学、南昌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考研升学率逐年创新高。
语言与传播学院始终秉承“勤朴敏信”的校训,为社会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具有鲜明特色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能够在商务、经贸、旅游、传媒、外事等多个领域胜任工作,毕业生就业率高,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优秀校友谭丽华(业务范围涵盖北欧、北美、大洋洲、亚洲等区域,业绩达到出口额近2000万美元)
优秀校友李鹏 (重庆旭品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
部分毕业生薪资统计表
学院本科专业简介
商务英语(本科)(050262)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传承天工文化精神,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熟悉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国际商务的基本理论与实务,具有扎实的英语 语言基本功,拥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具有较强的跨文化能力、商务沟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能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涉外领域工作且具有创新品格和工匠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核心课程:
综合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写作、商务翻译、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管理学导论、经济学导论、跨文化商务交际导论。
(三)就业方向:
商务管理、商务翻译、外贸洽谈、经贸文秘、英语编辑、英语记者、驻外商务代理、涉外公关、涉外导游、英语教育等。
网络与新媒体(本科)(050306T)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富有天工文化精神,掌握网络与新媒体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网络传播与媒介融合发展新趋势,具备全媒体融合信息化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在各种新媒体行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媒体信息采编、策划与传播、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核心课程:
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融合新闻学、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非线性编辑制作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作品创作、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
(三)就业方向:
从事各类门户网站的信息采集、撰写、编辑;新媒体相关网站的策划、网络推广以及网站建设与管理;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记者、编辑、以及各类节目的策划、编导、节目制作;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行业的商业开发、活动创意、媒体策划;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文稿写作、视频节目策划、编导、制作工作和整合营销、媒体公关等。
汉语言文学(本科)(0501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自立自强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以及较强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初步的汉语言文学研究能力,能够在中小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等单位从事语文教学、秘书、宣传、新闻传播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核心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写作。
(三)就业方向:
教师、秘书、文案、策划、记者、编辑、宣传人员
(来源:江西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