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7月15日,教育部举行新闻通气会,介绍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改革相关情况。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郝彤亮介绍,向所有工程硕博士推广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到2030年,推动超半数工程硕博士培养单位自主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将学院在读研究生占全国工程硕博士在校生比例,由目前的近4%提升至20%。
教育部举行新闻通气会。封面新闻记者粟裕摄影
郝彤亮介绍,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推进。下一步,要重点考虑如何以标准建设为统领,推动实现机制化、常态化、国际化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如何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组织体系的机制化建设?郝彤亮表示,下半年正式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并根据标准要求,试点启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认证工作,完善工程硕博士产教融合培养机制,引领带动更多单位自主建设卓工学院,建立多级联动、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培养新体系。同时,高质量推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4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更好服务区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对于实现常态化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郝彤亮强调,加大培养改革的推广力度,让产教融合培养从小范围的试点探索,转变为人才培养大范围的共识行动。向全部67个专业学位类别推广。找准各领域产教融合培养结合点,创新联合培养机制,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精准对接。向本科教育推广。从数万名专项试点工程硕博士培养,逐步辐射数百万名工科本科生培养,引领工程教育变革。
如何塑造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影响力?郝彤亮强调,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引进国际顶尖工程科技人才参与工程硕博士教学指导,建立中外师生常态交流机制。同时,在有条件的国家布局建设若干海外卓越工程师学院,推动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出海”,加快推动工程教育标准国际互认,为全球高等工程教育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