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精准把握高考命题动态,优化备考策略,提升教学质量,长春市十一高中数学教研组于2025年7月4日成功组织举办了以“问题的设计与解决”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专业研讨,凝聚共识,为下一阶段教学实践提供有力支撑。本次会议由数学教研组长王云阁老师主持,参加活动的有学校党委书记杨天笑、高二年级主任崔杰及数学组全体教师,长春市普通高中第九联盟、长春市十一高中托管校、珲春一中、珲春二中及内蒙古乌兰浩特二中数学学科部分教师、吉林省新时代高中数学张会敏名师工作室成员参加线上同步直播。
主题发言
主讲教师王云阁老师整体分析了2025全国高考Ⅰ、Ⅱ卷数学试题,试题延续2024年题型题量:单选题8道,多选题3道,填空题3道,解答题5道,共19道;难度与2024年相当,试题的设置有梯度,整体区分度较好,试题围绕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要求命制,充分体出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
2025年高考数学试卷以“反套路、反押题”为导向,打破固有模式,强调“真实情境”与“学科融合”。在结构设计上大胆突破。试卷全面考查考查基础知识,但题型顺序与难度梯度均进行动态调整。比如单选题打破常规,复数、平均数作为首题出现,圆锥曲线提前至第三题,向量题结合帆船比赛等现实情境考查;多选题以解三角形压轴,填空题开篇就考导数切线问题。这种自由多变的布局,也凸显出高考对知识灵活运用与思维应变能力的重视。
试题形式创新,突出思维考查,全国I卷第6题,设置了帆船比赛的情境,引入视风速跟风速、全风速、风力等级等概念,考察向量建模的问题;全国I卷第15题,考察疾病和超声波检查结果的研究,用列联表检验两个随机变量的关联性,但是这个大数值的卡方计算让很多同学不敢算;全国I卷第17题,将四棱柱的外接球问题放到解答题当中去考察,让大部分学生措手不及。
试题改变了以往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全国I卷第8题,在题目的形式和语言的叙述方面都进行了创新,让判断x、y、z不可能的大小关系,需要学生进行探索和尝试;全国II卷第18题,试题围绕函数极值点与零点关系,第(1)问确定二者存在性与唯一性作铺垫,第(2)问以辅助函数探究深层联系,设问开放、逻辑严密。递进式问题由浅入深,融入多种数学思想,兼顾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选拔功能显著;全国I卷第19题,第二问的设问形式,会让很多考生不知道条件说的是什么,不知道最后让证明的目标是什么;第三问给出的双逻辑连接词,很多考生会读不懂x和φ之间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对考生的探究思维、学科素养有很高的要求。
高考引领教学方向,今年的高考数学试题启示学校教学需回归课标、回归教材、回归真题、聚焦素养。教学应紧扣课程标准,着重培养学科素养,杜绝超纲教学与机械刷题,引导学生把握知识内在逻辑,构建知识体系。严格遵循新课标要求,严禁超前教学,无需将高考题与大学内容过度关联。同时,传统细分题型、死记解题套路的备考模式已难以适应新高考,教学重心应转向数学思维培养,提升学生解读、翻译数学问题的能力,强化数学语言运用、思维构建与表达,这才是教学关键所在。
2026年备考策略应筑牢知识根基、强化思维训练、规范答题过程、关注命题趋势、重视创新题型训练。
孙恺悦老师对2025年全国二卷数学第18题和第19题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第18题聚焦于函数极值点和零点关系的研究。创新之处在于,其设问具有一定开放性 ,比如第二问通过递进式的问题设置,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提升思维量。在解题方法上,需要综合运用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数学思想。这道题体现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运算,在求导以及利用导数分析函数性质过程中,涉及大量的计算;逻辑推理,从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得出结论;直观想象,借助函数图像来辅助理解和分析问题。
第19题以学生熟悉的乒乓球练习为情境,构建概率模型进行考查。需要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建立递推关系并运用全概率公式进行分析证明,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论证能力。这道题着重考查了数学建模素养、逻辑推理素养、数学运算素养。
王杰老师对2025年全国I卷数学学科针对压轴题目18,19题型进行了详实而有效的试题分析。
第18题考察解析几何知识,本题目设计核心考点主要分为以下两点:1、椭圆轨迹与圆的综合转化(斜率关系--轨迹方程);2、最值问题需要三角换元或者几何性质优化。18题主要创新点在于隐含反演变换背景,避免联立暴力计算,强调数形结合方法几何直观性。
18题第二问尤其打破直线与圆锥曲线传统思路“联立——消元——韦达定理”的套路,设计满足具体数量关系的三点共线问题,考查学生对代数式几何意义的挖掘能力。
第19题考察导数综合知识,本题目设计核心考点主要分为以下三点:1、以三角函数代替传统幂指对函数载体;2、含双变量参数不等式证明;3、双逻辑联结词求函数最大值的最小值。19题创新点在于采用三问独立命题形式,打破以往主干和递进关系命题方式,但同时前两问为第三问提供构造依据。打破十年“幂指导数”套路,考察本质函数性质理解。
同组点评
数学学科主任,高三备课组长王明春作总结发言。王明春老师对高考复习提出了指导思想:充分关注新课改理念,准确把握数学高考方向,使教学具有实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注重夯实基础、完善体系、构筑知识网络,重视能力培养,包括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等,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视野、理性精神等,助力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王明春老师强调全面复习立足教材,覆盖所有知识点,突出主干知识,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和核心素养。梳理知识构建网络,深化理解应用,对重点知识从多角度、多层次复习,注重联系与应用。一轮复习依托相关理念,编制学案等,学案基本模式包含知识梳理、典例与训练等部分。
研究真题:研究高考真题是复习的逻辑起点,需把握命题规律、破解难度,师生都要参与,教学和学习需围绕真题展开。
依托教材:在教材中找到真题的影子,分析教材题目与真题的逻辑关系、差距及加工过程,以此作为依托教材复习的根本。
复习资料:一轮复习的核心资料是历届高考题和教材,在此基础上可借鉴名校和发达地区的经验。
数学复习三阶段及时间分配
第一阶段:夯实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熟练掌握,做到一看就会、一做就对。第二阶段:灵活运用知识解决中档题,需将两三个基础知识整合运用。第三阶段:创新解题,考察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领导点评
党委书记杨天笑充分肯定了本次教研活动的学科性、时效性与针对性,并对高三数学组在今年高考中取得成绩表示祝贺,同时对数学教学与备考工作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具体总结为以下几点:
数学学科的贡献
数学组近几年在高考上的贡献率越来越大,2025年高考,本校状元数学贡献7分,在状元成绩的贡献率最大;理科数学最高分148分且不止一个,其中普通班有学生考出148分。
数学教学与备考工作
复习主题为“研真题、溯教材、提效能”,研究高考真题是高三复习的逻辑起点,要把握其规律和难度破解方法,学生也需研究真题,教学和学习应围绕真题展开。研究透真题后要回归教材,找到真题在教材中的位置,明确真题与教材题的差距和逻辑关系,依托教材复习。
高考数学分为三部分:夯实基础知识、中档题灵活运用、创新解决复杂问题。好学生应拿下前80%,复习时前两部分需压缩时间,优研班、大领航班要将时间向最后20%的创新题倾斜,且需尽早开始练习,可采用“一日一题”的方式,将难点分散到每天,定期整合交流。
解决难题要回归教材,用教材上的基本原理和学生学过的知识,思维训练需长期进行,要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思维框架内教学。 做题时要条理化思维过程,教师需注重学生思维培养,且思维培养是长期任务。
深耕细研,笃行致远。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全体教师更加深
刻认识到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要树立并强化问题的设计与解决意识,不断提高解决日常教学难题的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