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报道(利川通联记者 刘铁铮 实习生 周顺 通讯员 项绍娟)在利川市第一民族实验小学,有这样一位教师,她在三尺讲台前站成了一棵常青树,用28年的光阴编织着教育的经纬。范飞老师以细心为犁深耕课堂,以爱心为种滋养心灵,以耐心为露呵护成长,以匠心为光传承薪火。在这片孕育希望的教育沃土上,她用“四心”勾勒出育人的年轮,让每一个孩子都在她的守护下绽放独特的光彩。
细心为犁:精耕细作的课堂“织梦者”
“范老师上课时十分有趣,她教学方法多变,做的课件十分精美,她上道法课时,还会联系着语文知识来给我们讲,让我们的理解更深刻。”五年级六班学生丁显晗的感叹,道破了范飞课堂的魔力。
她独创“三备三改”备课法,备教材、备学生、备生成,密密麻麻的备课本记录着她对教学的极致追求。作业批改中,黑红蓝三色标记如精密的导航系统,构建起“错题追踪网络”。在阅读教学领域,她设计的“3456+星阅读法”如同一把金钥匙,让学生朗读流畅度提升45%,文言文背诵效率提高60%,成为恩施州语文教研的实践范本。
爱心为种:树洞信箱里的“心灵花匠”
“范老师心里住着一只小绵羊,也住着一只大老虎,同学们对范老师既是敬畏又一边打心底里的喜欢她。”学生熊米修儿的比喻,勾勒出范飞刚柔并济的教育智慧。她的办公桌里总备着两样“法宝”:自费购置的医疗箱装满关怀,塞满学生心事的“树洞信箱”则是心灵的栖息地。面对学生矛盾,她独创“分层分类”疏导机制——学习困惑当面拆解,心理烦恼单独倾听,班级事务则化作主题班会的智慧碰撞。
学生胡津睻回忆:“有次范老师外出学习,竟带回跳绳和‘触动信箱’当礼物。那些不好意思说的话,通过纸条传递,总能收到她暖心的回复。”
耐心为露:成长渡口的“摆渡人”
“教育不是生硬的灌溉,它是生命与生命的互证。”范飞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面对课堂上骂人的学生,她没有急着批评,而是用“两分钟冷静法”搭建缓冲带,让孩子在羞愧中懂得尊重。
2020年毕业季,她熬夜为班级制作个性化纪念册,用六年的照片、作业和奖状串起时光,学生家长张琼玲感叹:“范老师不仅用知识教会我们孩子学习,更是言传身教让他们懂得了耐心、善良、坚持。平时孩子生病请假落下的课程,范老师会主动给所有孩子补上,还会和我们家长分享学习经验,引导我们关注孩子的状态,实时了解孩子的变化。”
匠心为光:薪火相传的“育才灯塔”
作为市级骨干教师,范飞带徒时如同打开宝藏的向导。她总结的“家校沟通三原则”“矛盾化解四步法”,让青年教师少绕了十年弯路。
徒弟宋小琴说:“她是一位十分贴心的姐姐,每当我遇到一些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工作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她就会耐心的开导我,能与范老师这样优秀的老师为伍,我感到非常荣幸,非常自豪。”如今,她培养的10余名徒弟中,多人已成为市级教学能手。
“课间总能听到她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不仅是讨论学习,更多的是聊生活聊理想,孩子们和她成为了真正的好朋友。”一实小德育室主任项绍娟评价道。
28年来,范飞先后获评市级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但她最珍视的荣誉,是学生作文里那句“故事老师”,是毕业多年后那句“范老师,我成了您”的短信。
从青春韶华到依然挺拔的教坛身影,范飞始终扎根基层教育。在她看来,教育不是疾风吹拂的麦田,而是细水长流的灌溉;不是急于采撷的果实,而是春风化雨的等待。在教育这片广袤的田野上,这位用“四心”耕耘了28年的“守田人”,正让越来越多的种子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绽放出满庭芬芳的绚烂。
“教育不是生硬的灌溉,它是生命与生命的共振,我一直以守田人的心态面对我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我觉得,作为守田人,对于孩子的教育要用到细心、爱心、耐心还要有匠心,四心并用,孩子们就会朝着我们预期的方面卓然成长。”范飞说出了她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