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留学圈可谓是热闹非凡。先是山东聊城人民医院引进菲律宾博士一事,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网友们纷纷质疑,当地卫健委迅速展开调查。紧接着,不少高校在招生时明确表态,拒绝东南亚博士、韩国博士。这一系列事件,无疑给那些所谓的“留学水博士项目”敲响了警钟,海外博士的求职之路,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歧视与质疑,难道海外水博士的寒冬真的要来了?
回顾这些饱受争议的留学项目,大多出自留学中介的包装推广。以东南亚、韩国等地的部分高校为例,中介们打着“全程辅助毕业,抱进抱出”的旗号,吸引了不少学生。在宣传中,这些项目仿佛是通往博士学位的捷径:入学门槛低,无需严苛的学术成绩与语言水平;学制短,两三年就能轻松拿到学位;学习过程更是轻松,甚至还能远程授课,无需长时间出国。听起来是不是十分诱人?然而,这背后隐藏的,却是博士学历市场的乱象。
就拿湖南邵阳学院来说,2022年,该校花费1800多万元引进23名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博士,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深入调查后发现,这些博士中竟有22人是该校原有教师“出口转内销”的产物。原来,他们只需缴纳不菲的费用,通过中介机构安排,就能前往菲律宾高校“深造”。在那里,入学无需语言成绩,仅凭基础材料即可申请;学制被大幅压缩,远低于正常学术博士培养要求;毕业标准更是宽松,无核心期刊发表硬性规定,部分专业甚至能用课程论文替代学位论文。疫情期间,全程在线授课模式更是让学业难度降至谷底。如此“速成”的博士,其含金量可想而知。
这些水博士项目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从教育行业来看,部分高校为了提升自身等级,盲目引进大量水博士。比如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其博士研究生引进人员公示名单中,多数拟引进人才来自东南亚高校,专业涵盖艺术学、体育与运动、教育学等。这些东南亚博士的集中出现,虽能在短期内提升学校师资的博士比例等数据指标,为学校日后的升级扩容创造条件,但从长远看,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却收效甚微,反而破坏了学术生态。真正潜心学术、寒窗苦读多年的博士,在与这些速成博士竞争时,优势不再,这无疑是对学术精神的亵渎。
就业市场上,水博士的劣势愈发明显。过去,东南亚博士因学费较低、可线上上课等原因,被部分人视为性价比高的读博途径。但如今,随着博士毕业生数量增多,就业竞争愈发激烈,他们“快捷容易”的标签成了减分项。许多高校在招聘时,直接将东南亚、韩国等大学毕业的博士排除在外,即便有个别高校表示不会歧视,会视个人情况而定,但在实际招聘中,这些博士往往成为最先被筛掉的对象。在与欧美及国内高校毕业生的竞争中,他们明显处于劣势。
海外水博士遇冷,究其根源,除了项目本身质量低下外,还与国内教育评价体系的转变有关。以往,部分高校过于看重博士学历教师的比例,在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予权时,对这一比例有着明确要求。这使得一些高校为了达标,不惜引进大量水博士。如今,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高校愈发注重人才的真实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不再单纯追求博士数量。教育部也多次强调要加强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把控,这一系列变化,让水博士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对于那些曾寄希望于通过水博士项目“镀金”的人来说,寒冬已然来临。而对于整个教育行业而言,这或许是一次拨乱反正的契机。只有摒弃浮躁,回归学术本质,才能真正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未来,博士学历的含金量将重新回归到学术水平与科研成果上,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