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启下的智慧与担当寻——听汪志广老师《决胜中层》讲座心得体会作者|李海丽
爱我昌黎强师赋能启新程,兴我教育培根铸魂育桃李。7月12日,在昌黎县教育和体育局开展的“2025年暑假教师培训活动”中,我有幸与全县400余位中小学中层干部一起,聆听了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汪志广老师的《决胜中层——学校干部队伍建设》专题讲座,汲取了众多学校管理工作的宝贵经验,启迪了加快自身专业成长的深度思考。
听了汪志广老师的讲座,仿佛找到了教育管理的“金钥匙”。汪老师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智慧和幽默生动的语言,深刻剖析了新时代学校中层干部的核心素养与行动路径,让我对中层角色有了全新认知,也为今后工作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
一、角色认知:中层干部是学校工作的“枢纽”
汪老师的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层干部是学校战略落地的“转换器”、师生诉求的“传感器”、部门协作的“耦合器”,中层绝非简单的“传声筒”,而是要成为“创造性执行者”。
(一)对上:战略落地的“翻译官”
校级决策往往具有宏观性和指导性。首先中层要准确理解高层战略的核心意图,把抽象的理念(如“培养创新型人才”)转化为各部门的具体目标(如教学部门的课程改革计划、学生部门的活动设计等),让基层教职工能清晰理解“要做什么”。其次,不同部门(如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的工作场景不同,中层需结合实际情况,为战略制定可操作的步骤、资源分配方案和考核标准,确保战略“接地气”,避免“上下脱节”。
(二)对下:教师成长的“脚手架”
面对教师群体的差异化需求,需打破“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对资深教师,可设立“教学创新工作坊”,让其主导校本课程开发;对青年教师,通过“青蓝工程”等帮助其快速成长。正如汪老师所言:“管理就是服务,要让教师在被托举中找到价值感”。
(三)对内:部门协作的“润滑剂”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部门间的协同至关重要。首先,当不同部门因工作优先级、资源分配等产生矛盾时(比如教务处强调教学进度,德育处希望增加活动时间),中层能从学校整体目标出发,协调各方找到平衡点,避免“各扫门前雪”。其次,中层熟悉本部门业务,也了解其他部门的运作逻辑,能主动传递关键信息(如某项教学改革需要总务处配合场地调整),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重复劳动或工作脱节。再次,很多学校工作需要多部门协作(如大型校园活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层会主动牵头对接,明确各部门分工,推动流程衔接,让分散的力量凝聚成整体效能。
二、能力锻造:做“战略型”中层干部
中层干部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学校发展的质量。
(一)以“创造性执行力”破局
执行力不是机械执行,而是“把好事办好”的能力。比如:在推进“教育数字化”工作中,我们不能简单要求教师使用平台,而是要通过“需求调研-技术培训-实践指导-效果反馈”闭环,让教师从“被动用”转为“主动用”。针对老教师的技术焦虑,组织“师徒结对”,让青年教师一对一帮扶,既提升了使用效率,又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二)以“角色认知力”定位
“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是中层干部的行为准则。中层需跳出“部门利益优先”的局限,明确自身角色的根本出发点是学校整体发展。在平衡部门需求与学校全局时,能以整体
目标为标尺做决策,避免因“角色错位”导致内耗。
(三)以“团队感召力”凝心
教师的积极性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要让教师感受到自己的工作被看见、被认可,从而激发内在动力。那么中层的以身作则很重要,比如带头投入教学改革、主动关心教职工需求;同时,通过集体活动(如教研分享、团队建设)营造互助氛围,让大家感受到“我们是一起做事的伙伴”,而非孤立的个体。
三、实践反思:中层要具有“系统思维”
中层干部需具备“跳出局部看整体”的系统思维。在推进“五育融合”时,不能仅关注本部门工作,而是要统筹课程设置、师资配备、资源整合等要素。例如,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社区服务结合,开发“种植+科学观察+写作”的跨学科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汪志广老师的讲座,是一次关于“中层力量”的价值重估与能力唤醒。让我深刻认识到,学校中层干部绝非可有可无的“夹心层”,而是决定组织效能与未来发展高度的“脊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层,意味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拥抱承上启下的使命,以扎实的能力素养构筑高效执行的桥梁,以持续的学习创新驱动变革的步伐。
作者简介:李海丽,高级讲师,秦皇岛市昌黎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系德育主任,语文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琢玉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县级骨干教师。曾获市级文明教师,县级优秀教师,县级师德标兵等荣誉。从教以来,多次讲授县级、市级优质课和公开课,广受好评;在省市县各类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三十余次;发表相关论文三篇,著作两部;主持、参与课题研究五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