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福利:
最近后台私聊择校的越来越多了,老师打算从今天开始,每天帮10名同学分析择校,尽我所能帮大家排除一些雷区。
做考研近10年了,什么黑历史都见证过!
(欢迎大家找我唠嗑)
最懂闽南师范大学考研的团队
·
(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闽南师范大学音乐考研全套课程)
(点击试听↑↑↑)
2025年【闽南师范大学622中西音乐史】真题解析!
名词解释
1.华丽风格
华丽风格盛行于18世纪中叶,是西方音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风格类型,打破了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的繁复,向主调音乐转变。在旋律创作上,这一风格的音乐常运用活泼流畅的音阶式进行、精巧的装饰音,旋律线条优美且富有动感。和声运用相对简单,强调清晰的和弦结构,以营造明亮的音响效果。节奏明快多变,频繁出现切分音与附点节奏,增添律动感。
2.交响诗
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体裁。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首创,它将诗歌、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内容融入到音乐中,通过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来描绘特定的场景、情感或故事。交响诗通常采用自由的曲式结构,不受传统交响曲形式的束缚,作曲家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音乐元素,如主题的变形、和声的丰富变化等。其音乐往往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和画面感。许多交响诗都以文学作品、神话传说或自然风光为题材,成为了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
3.福建南音
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等,是中国福建省的一种古老的传统音乐形式。它起源于唐,形成于宋,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福建南音以其古朴典雅的风格、细腻委婉的曲调而闻名。其音乐结构严谨,演奏形式分为上四管和下四管。演唱时,演唱者手持拍板,边唱边击节。福建南音的曲目丰富,歌词多为古代诗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不仅是福建地区民间音乐的代表,也是中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重要的意义。
简答题
1.简述曲牌在运用中有哪些特点
曲牌作为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统称,在运用中极具特色。它具有 “同宗变体” 特性,虽有相对固定的旋律框架,保证了自身风格的辨识度,但在不同地域、艺人演绎下,又会呈现出丰富变体。为贴合方言发音,旋律的音高会有微调;为营造不同氛围,节奏会进行伸缩,装饰音的数量和类型也会有所变化。在节奏运用上,曲牌十分灵活。节拍既涵盖一板一眼、一板三眼这类规整形式,也包含散板、摇板等自由节拍。曲牌对歌词的适应性强,能依据不同主题、情感填词。其歌词多有特定格律,以七言、五言、长短句为主,创作者在遵循格律的基础上,可融入新内容,借同一曲牌表达多样情感。此外,曲牌融合性突出。在戏曲表演中,它与念白、身段动作、舞台布景紧密配合,共同塑造角色和推动情节。在发展过程中,曲牌还会吸收其他音乐元素,像民歌的旋律、说唱的节奏等,增强自身表现力,对周边音乐类型产生深远影响。
2.请简要介绍西方音乐史上出现的“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音乐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法国兴起,它受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致力于突破传统音乐创作的束缚,开辟出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印象主义音乐反对传统音乐中鲜明的旋律线条与规整的节奏,偏爱营造出朦胧、虚幻、缥缈的音乐氛围。在节奏方面,印象主义音乐打破节拍重音的常规模式,频繁变换节奏,使重音位置模糊,削弱节奏的推动力,营造出悠然自得、如梦似幻的意境。在配器上,作曲家精心挑选乐器,充分挖掘乐器的独特音色,通过巧妙的组合与搭配,展现出丰富多样的音响色彩,拉威尔在《波莱罗舞曲》中,就凭借独特的配器逐渐增强音乐的力度与色彩。作为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流派,印象主义音乐不仅革新了音乐的表现手法,为音乐创作开拓了新的方向,还对后世的现代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引领了一场音乐审美观念的变革 。
论述题
1.论述浪漫主义时期民乐乐派的音乐创作
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的音乐创作,是在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兴起的,它以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在西方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深入挖掘民间素材
民族乐派作曲家热衷于从民间音乐中汲取灵感,将大量民间歌曲、舞曲、传说故事等融入作品。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的《芬兰颂》,以激昂的旋律展现了芬兰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的坚定决心,其旋律素材源自芬兰民间音乐,唤起人们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创新运用民族调式
打破大小调体系的束缚,采用独特的民族调式,是民族乐派的一大特色。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巧妙运用俄罗斯民间音乐中的多利亚、弗里几亚等调式,使旋律充满浓郁的俄罗斯风情,在丰富音乐色彩的同时,也彰显出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有机融合民间节奏
在节奏方面,民族乐派作曲家常常将民间音乐中的复杂节奏运用到创作中,增强作品的韵律感和舞蹈性。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系列,融入匈牙利民间音乐中独特的切分节奏和自由节奏,生动地描绘出匈牙利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
灵活创新创作技法
尽管注重民族特色,民族乐派作曲家也积极吸收浪漫主义时期的先进创作技法,将民族音乐与交响乐、歌剧等大型音乐体裁相结合。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不仅融入了美国黑人灵歌和印第安音乐的元素,还运用了交响乐的创作手法,将民族音乐提升到了新的艺术高度,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的音乐创作,通过深入挖掘民间素材、创新运用民族调式和节奏、灵活融合创作技法等方式,将民族音乐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世界音乐的宝库,也为后来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激励着更多的作曲家关注和传承本民族的音乐文化 。
2.结合我国教育的现状,试述应如何处理中西音乐的关系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正蓬勃发展。西方音乐体系凭借其完备的理论和广泛的影响力,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中国传统音乐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因此,在我国教育现状下,妥善处理中西音乐的关系,对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本土音乐教育
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应将中国传统音乐置于核心地位。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就应增加传统音乐课程的比重,编写系统、科学的教材,将民歌、戏曲、民族器乐等丰富的传统音乐资源融入教学内容。学校可邀请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开展工作坊,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本土音乐的热爱和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
合理借鉴西方音乐
西方音乐有着成熟的理论体系、教学方法和丰富的音乐作品,我们应合理借鉴其优势,为我国音乐教育服务。在教学中,引入西方音乐理论,如和声、曲式、复调等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音乐知识体系。同时,学习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奥尔夫、柯达伊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在借鉴过程中,要避免盲目照搬,要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和文化背景进行调整和创新。
促进中西音乐融合
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促进中西音乐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多元音乐视野。例如,在音乐创作课程中,引导学生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音乐技法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作品。在音乐表演中,尝试将中西乐器进行组合,打造新颖的音乐形式,如女子十二乐坊,通过创新的表演形式,将中国传统音乐推向世界舞台。此外,举办中西音乐交流活动,如国际音乐节、音乐比赛等,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促进不同音乐文化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在我国教育现状下,处理中西音乐关系应秉持 “以我为主、兼容并蓄、融合创新” 的原则,既坚守中国传统音乐的根基,又积极吸收西方音乐的精华,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音乐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