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一年级语文(全册)电子课本可以方便大家随时随地预习或复习课本知识,为此,我们找到了北京版一年级语文(全册)新教材电子书教材的全部内容,以高清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效率。
如需全套电子课本PDF版,请关注公众号“桃李文库”回复:“电子课本”
北京版一年级语文(全册)新教材电子课本在线阅读(此为截图版,获取是高清版)













在家中开展一年级数学思维训练,关键是利用生活场景、玩具、游戏等孩子熟悉的载体,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同时兼顾趣味性和互动性,避免 “刷题式” 训练。以下是分场景、可落地的具体活动设计,涵盖数感、空间想象、逻辑推理等核心能力:
一、利用日常用品:把 “生活场景” 变成训练场
生活中的物品(餐具、玩具、食物等)是最天然的教具,重点培养孩子对 “数量、大小、关系” 的感知。
1. 厨房 / 餐桌:在 “吃与用” 中练数感
- “分食物” 学加减与分配
- 吃水果时:“妈妈买了 5 个橘子,分给你 2 个,爸爸 1 个,还剩几个?”(减法);“3 个人分 6 块饼干,每人分几块刚好分完?”(平均分)。
- 摆餐具时:“家里 3 个人吃饭,需要拿几把勺子?几双筷子?”(对应数量);“筷子比勺子多几根?”(比较多少)。
- “量一量” 感知大小与单位
- 用勺子舀水:“这个杯子装 3 勺水满,那个杯子装 5 勺满,哪个杯子大?”(容量比较);
- 切蛋糕时:“切成 2 块大的,还是 4 块小的,哪种分法每块更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 客厅 / 玩具区:在 “玩与整理” 中练逻辑与空间
- “整理玩具” 学分类与排序
- 让孩子整理积木:“把所有红色的积木放一盒,蓝色的放另一盒”(按颜色分类);“先放最大的积木,再放中等的,最后放最小的”(按大小排序)。
- 玩汽车 / 玩偶时:“让 3 辆小车排成一队,从左数第 2 辆是哪辆?”(方位与顺序);“给玩偶排身高,最高的站前面,最矮的站后面”(比较与逻辑)。
- “拼搭游戏” 练空间想象
- 用乐高 / 磁力片:“用 4 个正方形拼一个大正方形”(图形组合);“搭一个‘房子’,下面用 3 块长积木当地基,上面放 1 块三角形当屋顶”(空间结构)。
二、设计亲子小游戏:在 “互动竞争” 中激活思维
游戏是孩子的语言,通过规则简单、可重复的小游戏,潜移默化培养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1. 数字类游戏:练数感与逆向思维
- “猜数字”(适合 10 以内)
- 家长心里想一个 1-10 的数字,让孩子猜,家长用 “大了 / 小了” 提示:比如想的是 5,孩子猜 “7”,家长说 “大了”,孩子再猜 “3”,家长说 “小了”…… 直到猜对。
- 作用:理解数字大小关系,培养 “根据条件调整策略” 的推理能力。
- “凑 10 拍手”(适合 2 人玩)
- 家长说一个数(1-9),孩子立刻说出 “几和它加起来是 10”,并拍手对应次数:比如家长说 “3”,孩子说 “7” 并拍 7 下手。
- 作用:熟练 10 以内数的组成,为进位加法打基础。
2. 图形与空间类游戏:练观察与想象
- “找图形”(适合在家中寻宝)
- 家长说一个图形(如 “正方形”),孩子在客厅找对应的物品(书本、闹钟面、地砖),并描述:“这本书有 4 条边,一样长”;进阶版:“找一个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东西”(如风筝、屋顶)。
- “折纸变变变”
- 用正方形纸折成三角形、长方形,让孩子观察 “原来的图形和新图形有什么不一样?”(边的数量、形状变化);折成小船、青蛙,问 “这一步是把哪部分折到上面了?”(空间方位)。
3. 逻辑推理类游戏:练规律与因果
- “物品排队” 找规律
- 用孩子的玩具(如积木、小车)摆成序列:“红积木、蓝积木、红积木、”“小车、小熊、小车、小熊、”,让孩子填出下一个;进阶版:“1 颗糖、2 颗糖、1 颗糖、2 颗糖、3 颗糖、__”(递增规律)。
- “谁不见了” 练记忆与分析
- 摆 3-5 个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钥匙),让孩子看 10 秒后闭上眼睛,家长藏起一个,问 “少了什么?”;再进阶:“藏起来的东西是用来写字的吗?”(结合物品功能推理)。
三、利用传统玩具 / 桌游:在 “专注玩” 中深化思维
选择规则简单、互动性强的玩具,既能让孩子专注投入,又能在游戏中自然运用数学思维。
玩具类型具体玩法训练目标飞行棋 / 跳棋掷骰子后算步数(“掷到 3,从第 5 格往前走 3 格,现在在第几格?”);判断 “能不能跳”(规则推理)。数的加减、顺序感、规则理解拼图 / 七巧板4-6 片的简单拼图:观察 “这块应该放在哪里?”(形状匹配);用七巧板拼 “小鱼”“三角形”(图形组合)。空间想象、整体与部分关系串珠 / 积木按 “红 - 黄 - 蓝” 规律串珠子;用积木搭 “比爸爸的塔高 2 块” 的塔(比较与数量控制)。规律排序、大小比较、数量对应
四、“说故事”“提问题”:用语言引导孩子 “说数学”
语言表达是思维的外化,通过提问让孩子 “说清楚自己的想法”,能深化对数学逻辑的理解。
- 描述过程:孩子分完水果后,问 “你刚才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比如 “因为每人要分 2 个,3 个人就需要 6 个”)。
- 反向提问:不只是 “3+2 等于几”,也可以说 “一个数减去 1 等于 4,这个数是几?”(逆向思维);“妈妈有 8 颗糖,分给你一些后还剩 5 颗,你觉得我可能分给你几颗?”(多种答案的开放性问题)。
- 联系生活:看到电梯按键,问 “我们家在 5 楼,现在在 2 楼,还要上几层?”;看到钟表,问 “现在是 3 点,过 1 小时是几点?”(时间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