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记者 陈洲)近日,全国各省本科批次录取结果已经陆续开放查询。高考志愿填报,一向被视为人生重大决策之一。越来越多人正关注AI在高考志愿填报领域的发展与影响。不过,以当前AI的可靠性而言,尚无法为高考志愿填报提供“最优解”。其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对录取分数的预估不够精准、院校及专业信息搜集滞后等等。
互联网大厂抢滩AI高考志愿填报
“我们当年填志愿都是抱着《高考指南》翻烂书页,现在孩子张嘴就是‘让AI帮我算算’。”一位考生家长的感慨,道出了高考志愿填报领域的时代变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高考志愿填报这一曾依赖纸质资料和经验判断的领域,如今正成为互联网巨头的必争之地。
5月下旬起,互联网大厂在AI高考志愿填报领域的竞争硝烟渐起。5月23日,腾讯QQ 浏览器率先发力,上线“AI高考通”,宣称依托大模型技术,能够根据考生的成绩、位次、兴趣等多维度信息,一键生成个性化志愿方案,为考生和家长省去繁琐的筛选过程。6月6日,百度紧随其后,升级了旗下的AI志愿助手,此次升级最大的亮点是接入了2000余所高校智能体,考生可以直接与虚拟的“高校代表”进行互动,获取更具针对性的院校信息。6月12日,阿里夸克也不甘示弱,发布“高考志愿大模型”,强调实现了从咨询答疑到生成志愿报告的全流程服务,试图以一站式解决方案吸引用户。
这些互联网巨头的密集动作,背后是巨大的市场需求。每年数百万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时都面临着信息繁杂、决策困难的痛点。传统的志愿填报方式不仅耗时耗力,还容易因信息不对称导致误判。而AI技术凭借其数据处理能力和算法优势,恰好击中了这一市场痛点,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眼中的新蓝海。
AI填报高考志愿无法高枕无忧
丰富多样的AI志愿填报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信息差,让考生和家长能更便捷地获取院校、专业等相关信息。但“闭眼抄答案”就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关于AI志愿填报工具的吐槽屡见不鲜。有网友无奈地表示:“AI预估的录取位次和实际差了一大截,差点就因为这个误报了志愿。”这并非个例,不少用户反映,AI给出的位次预估往往是基于过往数据的机械计算,却忽略了每年考生数量变化、试卷难度波动等动态因素,导致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更让人揪心的是志愿滑档的情况。一位考生家长分享道:“去年AI给我家孩子推荐的保底志愿竟然滑档了,当时真是手足无措。”深入了解后发现,AI在推荐保底志愿时,可能过度依赖历史录取数据,而对部分院校当年的招生政策调整、专业热度变化等信息捕捉不及时,从而让本以为稳妥的保底志愿变得不再可靠。
还有网友提到:“我心仪的高校今年缩招了,这个重要信息AI根本没有收录进去,看来还是存在信息滞后的问题。”高校的招生计划并非一成不变,缩招、扩招、新增专业或取消专业等情况时有发生。但AI的信息更新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实时同步最新的招生动态,这就可能导致考生依据过时信息做出错误的志愿选择。
除此之外,AI难以精准把握考生的个性化需求也是一大短板。它可以根据分数、位次等硬性指标推荐院校和专业,却很难考量考生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性格特点等软性因素。而这些因素,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考生未来的学习动力和职业发展。
可见,AI志愿填报工具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远没到能让人高枕无忧的地步。考生和家长在使用时,还需保持清醒的头脑,结合多方面信息综合判断,不能盲目依赖AI给出的结果。
AI志愿填报工具或是大厂低成本获客方式
这一看似服务考生的工具,实则暗藏互联网大厂的商业逻辑。互联网教育从业者胡潇的分析点破了其中玄机:志愿填报只是互联网大厂低成本获客的起点。每年高考涉及数千万考生及家长,这一群体在短期内有着极强的信息获取需求,且主动寻求工具辅助的意愿极高。相较于其他领域动辄数百元的获客成本,AI志愿填报工具通过免费服务精准触达目标用户,成本显著降低。更关键的是,大厂的目标显然不止于志愿填报这一单一场景,因为这些用户往往具备高学历、高消费潜力的特征,且家庭决策权重高,是互联网生态中极具价值的流量。通过提供免费的AI志愿服务,他们得以将用户沉淀在自家生态中,因为考生可能会习惯性地使用某浏览器查询大学信息,家长可能会关注相关APP的教育频道。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这些留存用户将成为未来商业变现的基础。
再回到AI志愿填报工具的角度看,其可靠性高度依赖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完整性,而在这些方面,由教育部门主导的官方辅助系统显然更具天然优势,其能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招生计划、录取政策等核心数据。因此,互联网大厂推出的AI志愿填报工具,其核心竞争力并非超越官方的数据源,而在于依托成熟的技术所打造的用户体验,比如更智能的信息匹配、更便捷的交互设计等。某互联网大厂的技术负责人曾透露,其AI志愿填报工具的核心团队中,超过60%是搜索算法工程师,他们的工作重心是通过优化搜索技术,让考生在海量信息中更高效地找到所需内容。
因此,要提高AI志愿填报工具技术与信息准确性,需双管齐下。
技术层面,需重点升级自然语言处理模型,通过引入高考领域专业语料库,让系统精准解读“冲稳保”梯度填报、专业级差等行业术语,避免因语义误解导致方案偏差。同时,优化多维度数据关联算法,将院校历史录取数据、专业分数线、就业报告等碎片化信息构建成动态关联网络,通过机器学习持续修正匹配权重,提升分数位次对应概率、专业适配度等衍生信息的可靠性。
信息方面,首要任务是建立与官方数据库的实时对接机制,通过API接口直连各省教育考试院数据中心,确保招生计划调整、扩招缩招通知等关键信息在发布后1小时内完成更新。此外,应组建人工审核团队,对AI抓取的院校招生简章、专业课程设置等内容进行二次校验,尤其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大类招生等易产生歧义的信息进行标注说明,从源头减少数据滞后与解读错误,让工具在保持技术便捷性的同时,真正具备值得信赖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