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宁乡市教育局以“作风转变年、质量提升年、争资突破年”为发展主轴,秉持“堂堂正正当老师,健健康康育人才”的育人初心,实施“人人学心理、人人爱运动、人人当志愿、人人能监督”的工作举措,着力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持续擦亮"宁乡人会读书"教育品牌。宁乡市教育局微信公众号推出系列报道,带您走近校园一线,聆听课堂内外的教育脉动。
“戴老师,又在‘搭班子’啊?”新学期的第一天,春城中学的老师路过教室门口,看见戴艳平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这是她雷打不动的“开学第一件事”:编排合作小组。“班级就像一台机器。”她常说,“小组就是零件,零件对了,机器才能转起来。”
27年班主任生涯,戴艳平以“不按常理出牌”的魄力,将一间间普通教室打造成活力四射的“成长实验室”:让“问题学生”当组长,带学生在操场“找春天”、课堂“听风声”,把《背影》化作“给爸爸拍张照”的实践课……她的班规十条,学生倒背如流,只因“每条都长在生活里”。今天,让我们走进戴艳平的班级,看她如何把54个孩子的成长,变成一个个看得见的“奇迹”。
班级管理的“三级火箭”
“当班主任,别当‘保姆’,要当‘教练’。”戴艳平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张泛黄的“班级管理金字塔”手绘稿,这是她27年经验的浓缩:
一级火箭:班干部是“发动机”。选班干部时,她不看成绩看“眼神”:“那些敢直视你、说话带劲儿的孩子,往往藏着领导力。”培训班长时,她给出一个公式:“成功=智商20%+情商逆商80%——当班干部,就是练情商的‘实战课’。”去年,调皮的小威当上纪律委员,第一天就和同学吵架了。戴艳平没有批评他,反而让他记录“每天3个情绪瞬间”。一周后,小威在日记中写道:“原来管纪律不是‘抓坏人’,是先管好自己的同时,再帮同学‘不犯错’。”
二级火箭:课代表是“传送带”。戴艳平的班级有个铁规矩:每天7:50-8:00,各科作业必须“秒交”。她设立“双课代表制”:一个对接老师,一个登记作业,“既防抄作业,又让老师当天就能改完”。数学老师曾感叹:“戴老师班的作业,永远比别的班早收齐1小时——课代表比我还急着催进度。”
三级火箭:合作小组是“推进器”。5-7人一组,按成绩、性别、性格“科学配比”,组长管纪律卫生,副组长专抓作业。每周评比时,小组得分直接关系到“星光墙”上的星星数量。“我们班没有‘差生’,只有‘暂未发光的星星’。”新转学来的小宇,第一次小组互评时哭了:“他们说我作业拖后腿,但组长帮我改了错题,副组长每天等我交作业——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学。”
班风建设的“秘密配方”
“戴老师的课,连发呆都算‘违纪’——她总有办法让你‘动起来’。”学生们说。高效专注的语文课堂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营造好的班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的班风建设有其独特的秘方:
“竹子用4年扎根,第5年才破土而出。”戴艳平深谙坚持的力量,她带领学生“种坚持”:每天跑6圈操场,每天问3个问题,每天整理1道错题。她讲“荷花定律”,说“奇迹就是把‘微不足道的坚持’留到最后”。昔日的学生,如今的浙大研究生小宁仍记得:“考研最苦时就想起戴老师的话——在你坚持不下去的时侯,再坚持一下,当你把最初那点微不足道的坚持保留到最后,就会创造奇迹。”
面对学生上课发呆、作业拖拉,戴艳平开出“三副药”。静坐疗法:学生浮躁时,全班默念诗句15分钟;番茄学习法:作业限时,20分钟内写完数学,奖励5分钟看“星空图”;整本书阅读:手机让人分心,但阅读能让人静下来。看到班上最调皮的孩子都能专注写作业40分钟,她欣慰且笃定:“专注力是练出来的,不是骂出来的。”
问题生诊疗的“温柔刀锋”
“教育不是‘修理人’,是‘唤醒人’。”戴艳平的抽屉里,锁着一本“问题生诊疗手册”,里面记着不少故事。有个曾因打架被停学的男孩,如今在楚天上班,工资比老师还高。“刚转来时,他连上课都不知道要坐椅子。”戴艳平从教他“正视眼神”开始,带着班委帮他改习惯:派同学“陪打篮球”,教他“好好说话”;让副组长每天“一对一”盯着写作业,“写一个字也算进步”。
“教育就像给植物浇水——你得知道他缺什么。”她用“集体消融法”让男孩融入小组,用“信任疗法”让他每天按时到校。一年后,男孩在周记里写道:“戴老师没放弃我,我凭什么放弃自己?”
家校沟通的“暖心桥梁”
“家长不是‘助教’,是‘战友’。”戴艳平的手机里,存着每位家长的职业档案:谁是医生,谁会修电器,谁擅长演讲——“家长的资源,就是班级的宝藏。”
她从不要求家长“检查作业”,却会主动打电话:“您家孩子今天帮同学讲题了,特别棒!”三年里,她开了几十场“微型家长会”,分层建微信群,分层开家长会,连寒暑假作业都分科给学生定制“基础版”和“提高版”。“戴老师让我明白,教育孩子不是‘老师的事’,是‘我们一起的事’。”一位家长在微信里写道。
“教育者先当学习者。”戴艳平的书架上,《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被翻得卷了边,《美的历程》里写满批注。她一直坚持阅读,记录笔记,连学生都知道:“戴老师的名言是‘不学习,就会被孩子甩在身后’。”
27载春秋,7届学生,280个孩子。戴艳平的班级藏着无数“成长的瞬间”:那个厌学的女孩成了研究生,那个打架的男孩成了技术骨干,那个爱发呆的孩子现在会给妹妹讲题……“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她的话语掷地有声,“我的火,就是让每个孩子相信: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