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出现的情况:一些老牌名校招生遇冷,部分新学校、新专业脱颖而出。今天关注这一热点,为同学们未来选择提供一点方向。
个人结论如下:
第一,新学校、新专业崛起是事实。
第二,原因在于“学以致用”,就业是关键指挥棒,学校再好若就业难也无意义。
第三,这种现象未来会在东南沿海以外的多地出现,不仅限于广东、浙江。
第四,偏处内陆的老牌院校若不做出改变、不根据形势调整专业设置,虽不至于被淘汰,但衰落不可避免。
年轻人需看清学校提供的专业是否名副其实,所谓“本硕连读”“招生条件优渥”是否属实。
若属实,多数人读大学为就业,在学校层次相近时(除清华、北大、浙大、南大等顶尖名校),不必执着于211本科,部分就业好的职业院校也是选择。
今年上海海关、海事相关院校及内蒙古警官学院的情况就是例证。就业是未来的基础,有情怀值得尊敬,但需先保障生存。
直接看数据:广东2025年高考本科普通批物理类情况,重点看物理类。
广东普通类中,南方科技大学投档线高达652分,深圳理工、华南理工、深圳大学、济南相关院校紧随其后。在我们那个年代及之后十年,南方最牛的三所大学是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表格数据清晰,可直观看到变化,包括广东警官学院,相较而言广东人不如内蒙古人热衷当警察。
南方科技大学仅13岁,2012年9月设立,起点高,借鉴香港科技大学模式,高投入办学。其超越老牌名校并非首次,深圳理工物理类投档线超过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已有数年。更值得关注的是,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的投档线超过广州3所双一流大学。
以南方科技大学为例,其在2025中国大学生毕业质量排名中(涵盖国内升学率、出国留学率、薪酬等)自称全国第一,超过北大、清华。此为一家之言,不代表他人。就业质量排名中,上海科技大学居第二,第三名及以后为北大、清华、中科大、上交大等老牌名校,仅前两名是新校。00后及新家长对此看得很明白。
深圳理工大学由深圳市与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办学,中科院深度参与。中科院参与办学的还有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上海科技大学,未来计划在济南设立空天信息大学。
今年是深圳理工大学第二年招收本科生,学生仅有一届师兄师姐,但其投档线已高于华南理工。两所职业大学的分数线超过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这种情况不仅广东有,杭州、宁波、福州、东莞等地也出现了。
以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为例,其在浙江的分数线656分,录取位次8518,与浙大差距缩小。浙大竺可桢学院图灵班分数线695分(位次202),最低的应用生物农学专业658分(位次7462),与东方理工大学差距不大。东方理工大学今年6月刚成立,首届学生堪称“黄埔一期”,无更多师兄师姐。
浙大
东莞大湾区大学与福建福耀科技大学(2014年开始筹备,今年首次招收本科生)情况类似。
原因如下:
第一,专业新且对接需求。这些学校为新型研究型大学,专业聚焦新工科,如深圳理工大学设合成生物学院、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学院等,无传统医学分科。专业如生物医学、智能医学工程(生物+AI+临床)、储能材料与器件(材料+物理+电化学),对接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所的国家级项目。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
第二,就业有承诺。为提升招生分数,多所新校推出“本硕博连读”,满足国家线或通过自主招生即可连读,且保就业。如福耀科技大学学生可入职福耀玻璃,首届学生培养受重视。
第三,办学条件优越。新型研究型大学(非官方说法)均强调学生培养条件好、方案优、经费足、教师待遇高、就业率高。上科大、中科院相关院校均如此。我对康复大学不了解,青岛朋友可补充。
第四,地理位置优越。这些学校位于民营经济、高科技产业发达的地区,能形成产业带动。北京高科技产业强,但已有清华、北大、北航等强校,新校需弯道超车。
中国科学院大学也在北京,定位不同,受冲击最大的是条件好但地处内陆的大学。
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虽强,若固步自封,可能重蹈哈工大、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的覆辙。成都、重庆、武汉的老牌强势大学也面临冲击,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不未雨绸缪则危险。
深圳两所职业技术学院(原为大专,部分专业升本科)分数线超过广州双一流,原因在于重就业、重未来。选择华南农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还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需看发展前景。
大学发展需时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时代已给出信号,忽视则危险。家里有孩子或刚毕业的年轻朋友,可思考这一趋势是否会持续。
若在“内陆普通211(专业前景不明)”与“深圳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中选择,会如何决策?
能考上顶尖名校的都是好苗子,需思考:志向、兴趣、就业,三者能兼顾最佳,但不同历史阶段需有轻重缓急。
#高考##上头条聊高考##大学专业如何选##大学##热点##社会百态##上头条 聊热点##热点##时事热点头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