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2025年的暑期,矿大学子高擎“能源报国 挺膺担当”的旗帜,将专业所学融入火热实践,深入基层一线,在观察中感悟,在奉献中成长。全校576支实践团队(其中主题实践团队495支,专题实践团队81支),4624名大学生在253名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奔赴祖国广袤大地,开展了主题实践与专题实践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实践涵盖“观察发展成就”“踏寻先烈路 砥砺青年行”“助力乡村振兴”“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三下乡”“返家乡”“服务首都建设”,专题实践聚焦“科技矿场”,实践内容异彩纷呈。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优秀的实践团队不断涌现,他们相信,青年虽微芒,聚力成骄阳,可以寻光探源、赋能乡野、求索创新、服务京华,将千千万万的实践足迹,叠成国与家的能源版图。 时光荏苒,多数团队的实践征程已近尾声。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野。 这个夏天,矿大学子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严谨的作风,在祖国各地贡献了属于他们的星火之力,把青春奋斗融入国家能源事业与民族复兴伟业,以青春之我铸就能源强国之基!
下面就跟随小编的视角
来看看他们
都留下了怎样的实践故事吧
第四期之
管理学院赴北京“探陵寻红脉•砺志兴新农”
社会实践团
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为贯彻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百千工程”,了解十三陵镇发展成果,7月4至9日期间,“探陵寻红脉,砺志兴新农”社会实践团按照计划前往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进行实地实践调研。团队以观察发展成就为主题,力求真正做到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5个旅游示范村利用新质生产力实现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为其他乡村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切实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青年之力。
PART.01
座谈会
实践开展期间,团队先后到达康陵村、麻峪房村、仙人洞村、万娘坟村及悼陵监村各村村委会,与各村村委顺利对接,并于村委会会议室、办公室中开展座谈会。通过座谈会,团队全面了解了各村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在前期调研中提出的诸多问题得到了详细解答,对各村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产业,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有了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通过鲜活生动的例子,团队成员也真切体会到乡村基层工作者的不易和基层党建与党建引领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PART.02
参观学习
按照日程安排与路线规划,座谈会结束后,团队在各村开展实地参观学习与调研,重点参观各村党群活动室、村史博物馆、特色餐饮、民宿等其他各村特色产业。调研过程中团队做好影像和音频记录,同时通过直播方式扩大宣传影响力。
PART.03
调研访谈
为进一步了解各村发展成果,团队对各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状况进行问卷调查,采取随机问、针对问、具体问相结合的模式,与基层干部、村民、特色产业经营者及游客四种不同人群进行充分交流访谈,深入了解各发展历程和发展状况,倾听和呈现群众的声音,形成4万余字访谈记录。
PART.04
感悟与成果
在本次实践中,团队以十三陵镇利用新质生产力实现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案例为现实教材,充分认识到党建引领在乡村振兴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深刻感受十三陵镇乡村的伟大发展成就。我们将继续完善调研结果,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宣传推广十三陵镇先进旅游村发展经验,为其他乡村提供经验和启示,以青年之力助力乡村振兴。
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变的是跋涉;
暗淡与辉煌之间,不变的是开拓。
矿大学子以敏锐的眼光观察时代变革,深入城市与乡村,见证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走进企业与社区,感受创新驱动的澎湃动能。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沧桑巨变,用数据记录经济社会的前进步伐,在产业升级、生态治理、民生改善的壮阔图景中,深刻体悟党领导人民创造的辉煌成就。以青年视角记录时代,以理性思考解读发展,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在观察中坚定信念,在感悟中汲取力量,以青春之笔书写奋进中国的崭新篇章。
与矿大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
拂去冷气,向阳生,向光行!
践行致理,青春火,耀华年!
我们下期再会!
投稿须知
微故事征稿开始啦!
微信编辑 | 王铭扬
图文来源 | 团队投稿
责任编辑 | 高孜萱 蔡佳彤
责任主编 | 罗茗 赵佳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