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长吐槽,小孩今年新八年级,七年级的时候数学老师换了3次,开学这又要换了。
这不是孤例。仿佛一夜之间,讲台上的面孔成了“流动的风景”。老师换得太勤了!
当老师如同走马灯般轮换,最直接的损伤莫过于学生:
为什么老师留不住了?流动背后是复杂难言的痛:
1. 编制内外,冰火两重天: 编制教师稳定体面,但编制有限;大量合同制教师待遇低、保障弱,职业认同感稀薄。同工不同酬,人心怎能不浮动?
2. 年轻教师“压力山大”: 课时、杂务、评比、考核层层加码,部分年轻教师坦言“身心俱疲”。理想撞上现实,有人只能选择离开。
3. 光环褪去,尊师重道遇冷? “孩子不能批评”“家长随时投诉”,教育环境悄然变化,老师进退维谷,职业尊严感被不断消磨。
4. “县管校聘”下的隐痛: 政策初衷是优化配置,但实际操作中,部分教师被迫“被流动”,稳定性大打折扣。
教育不是快消品,孩子的成长经不起频繁“拆盲盒”!
家长如何稳住孩子的小船?
我们更需追问与呼吁:
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艺术,需要时间沉淀和情感联结。当讲台成了旋转门,转走的不只是老师的身影,更是孩子对学习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我们理解个体选择的权利,却也痛心于这种高频更换对幼苗成长的干扰。
稳定不是保守,而是对成长规律的敬畏。 呼吁关注教师群体的真实处境,从制度到环境,筑起一道留住人才的温暖堤坝。因为孩子的数学题可以重做,被频繁打断的学习信心与师生情谊,却可能成为难以修补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