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周恒先生
护校 1949年把天大交到人民手中
科研 推动学科发展服务国家需要
坚持 倡议破“五唯”重构评价机制
教育 匿名捐款终身力行育人育才
天津北方网讯:昨日,记者从天津大学获悉,我国著名流体力学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名誉院长周恒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8月1日8时54分在天津逝世。
作为力学界的泰斗,一生致力于流体力学研究,在湍流理论、流动稳定性等领域取得开创性成果,为我国力学学科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的离去,不仅是科学界的重大损失,更让无数后辈学者痛失一位治学严谨、风骨凛然的“天大先生”。
科研强国 学界“不老传奇”
周恒先生1929年生于上海,幼年历经战乱,辗转迁徙的艰辛、山河破碎的刺痛,在他心中悄然埋下了一颗种子——兴学以强国,唯有知识能筑牢民族的根基。
周恒曾同时考取了同济大学和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最终选择了北洋大学。在解放天津的战火中,他参加了护校队,把北洋大学——这所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顺利交到人民手中。1950年,他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从此扎根天大,在力学领域深耕七十余载。
1956年,归国不久的钱学森在北京开设了“工程控制论”课,天大推荐几个青年教师去学习,授课地点在中关村,每次往返路程近9个小时,只有周恒硬是凭着一股钻劲儿坚持了下来。当年暑假,他把讲座中提到的已有成果向前推进了一步。当他把结果写信告诉钱学森时,得到了钱先生的鼓励。
周恒深耕流体力学,并在流动稳定性、湍流机理等方向取得突破性进展。他发现了流行30多年的流动稳定性弱非线性理论的缺陷,并提出改进方法;阐明了壁湍流中相干结构的成因;面向航空工程需求,提出边界层转捩过程的新理论,改进了超声速湍流边界层气动热计算模式。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学科发展,更直接服务于国家航空航天事业。
即便年过九旬,他仍坚持科研工作。2021年,一段“92岁周恒院士骑自行车去办公室”的视频走红网络,94岁高龄时,他仍关心教学改革、关注科研动态,经常与学生讨论科学问题——这位科学家对学术的执着与热爱,令人动容。
理工结合 做“有用的科研”
周恒先生一生倡导“理工结合”,强调科研应面向国家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他曾说:“创新应源于工程技术需求,科研人员需从实际问题提炼科学问题,以研究成果推动新技术产生。”
上世纪70年代,他参与解决“气体动压轴承二自由度陀螺仪”制造难题,深刻体会到实践对科研的重要性。此后,他不断呼吁力学工作者关注工程技术问题,并身体力行指导青年教师开展空气动力学研究。2014年,85岁高龄的他进入稀薄气体力学这一全新领域,推动我国飞行器空气动力学计算的进步。
“在论文中发明一堆理论新词没有意义。”周恒先生始终认为,科研的价值在于“用上了”。他的学生、天津大学教授苏彩虹回忆:“周先生希望我们做对国家有用的研究,而不是纸上谈兵。”
周恒先生的学术品格,最鲜明的特点便是“实事求是”。他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经典理论。1981年,他在英国访学时发现,流动稳定性弱非线性理论与实验结果不符。经过多年研究,他最终修正了这一理论,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研究是不怕犯错的,权威专家也会犯错。”他常对学生说,科学的进步往往来自对错误的修正。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也体现在他对学术评价体系的批判上。
周恒先生晚年的一项重要贡献,是呼吁改革科研评价体系。他与几位科学家联名撰写文章,批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的“五唯”现象,推动国家出台政策优化科研评价机制。
“评价标准就是指挥棒,如果方向错了,国家的科研就会走弯路。”他坚信,只有破除“五唯”,才能真正激发青年学者的创新活力。
师者风范 离去“没有遗憾”
作为教育家,周恒先生培养了众多优秀学者,但他从不居功。“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学出来的。”做了一辈子老师的周恒不好为人师,却甘为人梯。他很忌讳旁人说“某某在周恒院士的影响下取得了某某成就”。“成就都是人家自己拼出来的,怎么就是受了我的影响呢?”他总这样坦诚直言,“我只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做好自己的事。”
他关心学生成长,默默资助困难学子。新生入校,他总会偷偷地跑到天大基金会,给北洋励志金捐款资助困难学生。他总是要求保密,觉得捐款让别人知道会不好意思。这一“偷偷”就捐了200万。在天大双甲子的校庆大会上,作为教师代表,周恒面对百年沧桑,面对全球校友,讲述了天大这所中国第一所大学的坎坷与骄傲,也诉说着把天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期冀与决心。他理想中的天大人才辈出、成果迭出。“这是一个大学最主要的任务,也是要对国家尽的义务,对不对?”
弥留之际,周恒先生还嘱咐自己的学生“我病了,已经不能讨论问题了,少来医院,没有意义,多和一线专家联系,他们更了解工程实际情况。”
事了拂衣去 深藏功与名
“纵观我这一生,应该说基本上是顺利的。能做的已经完成了。”周恒先生曾如是说。想做的科研已经告一段落,想捐的款已经捐助到位,对天大的建议已经递交,走的时候“没有遗憾”,只留下大先生沉甸甸的背影,供后来者仰望与追思。
周恒先生,一路走好。
记者 单炜炜 通讯员 赵晖
图片由天津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