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安梅
“上学起不来”“上课坐不住”“朋友交不上”......这些暑假里家长常挂在嘴边的烦恼,折射出幼小衔接期孩子面临的困境。面对这些问题,教育者既不能急于用超前学习“抢跑”,也不能放任孩子在松散状态中“躺平”,关键在于构建“适应为要、循序渐进”的衔接路径。
幼小衔接为何难?幼儿园以游戏为核心的一日活动,强调自由探索与个体节奏,而小学课堂的集体授课、任务驱动模式,对孩子的规则意识、专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转变背后,是孩子从“玩中学”到“学中思”的成长跨越,既需要生理层面的习惯调整,更需要心理层面的认知提升。
幼小衔接的“雷区”有哪些?在暑期准备中混淆“能力培养”与“知识灌输”的边界,反而会削弱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动力,盲目开展拼音算术集训,用机械刷题替代兴趣培养,容易导致孩子入学后失去学习新鲜感;过度强调纪律约束,用“不许说话”“必须坐直”等强硬要求,可能引发逆反心理。更需要警惕的是,忽视社交能力的培养,会让孩子陷入“学习能跟上,融入跟不上”的困境,影响全面发展。
家校如何共筑“缓冲草坪”?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开放日”“家长分享会”等活动,让孩子直观感受小学生活;语文教师可设计“绘本阅读闯关”游戏,在故事中渗透小学生活习惯;数学教师可以用“超市购物”等情境培养简单的计算能力。家庭要构建“生活衔接”场景,实施“渐进式作息调整计划”,逐步让孩子适应小学作息;玩些“注意力小游戏”,让孩子学会正确集中精力,避免课堂上左顾右盼、东张西望;引导孩子正确进行人际交往,提前体验集体生活中的分享与合作。同时,家长要避免用“上小学就要受苦了”等话语制造焦虑,多以“你已经会自己整理书包了,真像小学生”等正向反馈强化成长认同;也要避免在暑假给孩子安排过重的学习任务,可以通过读拼音绘本、学读广告牌、生活物品清点等方式渗透知识,让孩子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心。
暑假不是“提前开学”,而是给孩子缓冲的草坪,唯有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夯实基础,在自主探索中建立自信,才能培养出既有适应能力、又具学习热情的小学生,让成长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健。毕竟,最好的入学准备,是让孩子带着期待说:“小学,我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