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的十字路口,总有无数青春身影在“向外闯”与“向内守”之间徘徊。对于2025届山西工商学院毕业生张会敏来说,她的答案清晰而坚定—— 回到家乡忻州市繁峙县,在基层岗位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坐标。
不追“风口”追“本心”:
选择里的生活哲学
当多数同学打算涌向大城市的企业、金融机构,期待在快节奏中实现高薪突破时,2024年7月,即将上大四的张会敏却将目光投向了家乡的公务员考场。“同学追求快速成长和职业晋升,这当然值得羡慕,但我更想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个看似“反潮流”的选择,背后藏着年轻人对生活本真的思考。
备战公考前,时刻在学习
繁峙县的街巷里有她成长的印记,日渐年迈的父母是她放不下的牵挂。“下班后能陪爸妈吃顿饭,周末和发小逛逛街,这种踏实感,比大城市的奔波更让我心安。”在张会敏看来,幸福感未必来自职场的“乘风破浪”,能在熟悉的土地上兼顾责任与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收获。
毕业时,和老师留下温馨瞬间
而专业的契合度,更让这份选择有了坚实支撑。在工商学院的会计学、财务管理、数据分析等课程,与审计工作中财务核查、风险评估的核心要求高度匹配。“分析企业财报和核查政府项目账目,底层逻辑都是‘透过数字看本质’,只是服务对象从企业股东变成了公众利益。”这种“学以致用”的确定性,让张会敏对职业路径充满底气。
考公上岸记:
从迷茫到坚定的逐梦之路
“大三暑假前的那段日子,我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身边的同学有人西装革履地跑招聘会,手里攥着改了无数版的简历;有人把考研单词书翻得卷了边,图书馆的座位从早占到晚。只有我,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不知道该往哪走。”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安排了一系列就业指导讲座。起初张会敏只是抱着“凑数”的心态去听,直到那场关于公务员考试的讲座。讲师在台上演示行测题时,屏幕上跳出的图形推理和逻辑判断题,像磁石一样吸了张会敏的目光。那些看似杂乱的图形里藏着规律,那些绕弯子的文字里藏着逻辑,她盯着题目下意识地琢磨,等讲师公布答案时,竟和自己心里想的不谋而合。
“这些题太对我胃口了!”张会敏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比起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她更喜欢这种“动脑筋”的感觉,仿佛在解一个个有趣的谜题。散场后,张会敏攥着讲座材料走在回宿舍的路上,风一吹,心里的迷茫好像被吹散了些——或许,考公是条值得试试的路?
考试前,认真学习刷题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张会敏就忍不住想找“过来人”问问。第二天一早就敲了学院办公室的门,书记和几位老师听完她的想法,非但没觉得突兀,反而笑着说:“有目标是好事!”他们翻出往届学生的经验分享视频、岗位报考分析表,“这些孩子都是笔试面试双高,你有啥具体问题尽管问”。
暑假一到,张会敏立刻投入了笔试备考。每天按计划刷行测题、练申论,把错题抄在本子上反复琢磨。两个月里,书桌前的台灯常常亮到夜晚,虽然累,但每次解开一道难题,那种成就感都觉得值。
开学后第二天,张会敏拉着班里另外两名也准备考公的同学,一大早就冲去考公考研自习室占了位置。从那天起,她们三个成了自习室的“常驻民”。不管是刮着寒风的冬日清晨,还是下着瓢泼大雨的傍晚,她们总会准时出现在座位上。早上互相提醒“今天该刷资料分析了”,晚上一起总结“今天又错了多少道逻辑题”,在题目上遇到挫败时一起钻研,在分数有了进展时一起庆祝。自习室里的空气总是安安静静的,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偶尔抬头,看到周围都是埋头苦读的身影,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种默契的陪伴,让枯燥的备考多了份踏实。
公考面试结束后,从容走出考场
2025年3月15日,考公笔试结束后,张会敏忐忑地等了一个月,查成绩时手都在抖——笔试第一!激动过后,新的焦虑又冒了出来:“我性格内向,平时跟人说话都容易紧张,面试可怎么办?”
张会敏找到辅导员王主任,说出了自己的担心。辅导员听完笑着说:“笔试能考第一,说明你能力没问题,面试不过是换个方式展示自己”。5月10日,面试那天,她深吸一口气走进考场,看到考官们温和的眼神,突然就不紧张了。按照平时练习的思路,条理清晰地回答了每个问题。走出考场时,阳光正好,她知道自己尽力了。
成绩出来那天,张会敏盯着纸上面试第一的分数,愣了好几秒才反应过来——我真的上岸了!这一刻,那些流过的汗、吃过的苦,最终都变成了照亮前路的光。这条路教会她的,不仅是解题技巧,更是面对迷茫时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韧劲。
于细微处见真章:
平凡岗位的价值密码
7月16日,张会敏初到繁峙审计局入职,每天的任务就是跟着师父去看各种账目。一开始确实觉得流程重复:看凭证、对数据、写说明……但慢慢发现,每一次重复都是“升级打怪”。比如同样是查项目账,第一次可能只看出数字对不对,第二次会注意审批流程是否合规,第三次能结合当地实际发现隐性问题。就像老同事说的:“重复的是动作,不重复的是对细节的敏感度”。这种在琐碎中磨出的专业直觉,其实是很珍贵的成长。反而让她更理解基层工作的本质,大多时候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把一件件小事做扎实。
来到审计局的这段时间,张会敏还在跟着大家做第一个审计项目。“现在我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看凭证时还得反复翻准则,核对数据时总担心漏看一个小数点,跟被审计单位沟通时,脑子里的专业术语还没来得及串成顺畅的话。每天做的多是整理资料、录入信息、核对基础数据这些‘边角料’工作,离‘解决实际问题’还差着很远。”张会敏说。
会敏眼里的家乡是最美的风景
哪怕只是接触到这些“皮毛”,张会敏却越来越觉得,这份看似平凡的工作里,藏着沉甸甸的分量。“我知道,现在的没成果是必经之路。就像盖房子,总得先有人把地基的钢筋一根根扎牢,把水泥一点点铺平,后面的人才能往上砌砖,我现在做的大概就是扎钢筋的活儿吧。虽然暂时看不到高楼起,但只要每一根都扎得稳,就总有一天能看到它撑起一片可靠的屋檐。”
所以哪怕现在还只是个“新手”,张会敏深知,慢慢来,总会有属于她的那个“有价值”的瞬间。
毕业季的选择没有标准答案,有人向往远方的星辰大海,有人偏爱近处的人间烟火。像张会敏这样的年轻人,在基层岗位上默默耕耘,用专业能力服务家乡发展,用青春力量守护一方安宁。她的故事,同样是这个夏天里最动人的成长注脚。
采写:吴晓庆
编校:蒋海霞
责编:陈美文
审核:刘 捷